图
天问一号承载中国人火星探测梦想
9月26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发射成功》 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图1),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2/5。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平均火星日为24小时39分35.244秒,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有四季更迭。
作为离地球最近的星体,火星是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从1961年至今,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仅有22次。中国火星探测不仅在于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过程等问题,更可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找潜在目标。探测和研究火星,最终目的是为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中国自主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年得到国家批准立项,将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天问一号”已于2020年7月发射,预期2021年2月登陆火星。这是中国向宇宙发射的第1个火星车,如果一切顺利,中国便是继美国之后唯一登上火星的国家。
图2
2020年4月24日举行的“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正式公布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标识。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取名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华夏子女对自然、对宇宙、对未知事物的向往和勇敢。工程以“揽星九天”作为图形标识(图2),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表达了宇宙的五彩缤纷,呈现科学发现的丰富多彩,饱含动感,气韵流动。开放的椭圆轨道整体倾斜向上,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代表了中国(China)行星探测,体现着国际合作(Cooperation)精神,标志着深空探测进入太空能力(C3)。这组意义深远的名称与图形标识将承载着中国人航天强国的梦想,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图3
“天问一号”的发射场是地处海南文昌市龙楼镇(龙楼邮政支局,571333)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图3),这是继酒泉、西昌、太原之后我国第四座航天发射场,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低纬度发射场之一。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在此设立文昌航天邮局(图4),发布“文昌航天邮局”标志(图5),以邮票、航天器、星空及代表海岛的椰子树作为设计元素;启用“文昌航天邮局”邮资机戳(图6)和“海南文昌航天邮局”日戳(图7)。
图8
探测火星需要选择它与地球距离较近,即大约5500万公里的时机,而这样的机会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天问一号”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经过7个月的飞行,探测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将进行轨道机动,在距离火星400千米处制动,被火星捕获,成为火星的人造卫星。探测器(图8)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两部分组成,运行一段时间之后,两者分离。着陆巡视器(图9)进入火星大气,利用气动、降落伞、发动机三级减速和着陆腿的缓冲作用,软着陆于火星表面。最后,火星车(图10)驶离着陆平台,在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火星车将停留90个火星日,开展巡视探测、火星地貌特征研究等多项任务。而环绕器则进行升轨控制,进入中继通信轨道,为火星车提供中继通信链路,并开展环绕科学探测。
图11
“天问一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抓总研制,该院地处北京海淀友谊路104号(西北旺邮政支局及其下属航天城邮政所,100094),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是钱学森。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研究院抓总研制和发射了200余颗航天器,目前百余颗航天器在轨运行。2000年10月9日,航天城邮政所(图11)启用“中国北京航天城”中英文风景日戳(图12)。
图13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肩负着我国火星探测工程、探月三期工程和载人空间站工程等大型载荷和深空探测任务载荷的发射任务。此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抓总研制,该院地处北京丰台区东高地南街1号(东高地邮政支局,100076),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研究院成功研制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等多种轨道载荷的能力。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11月16日,北京东高地邮政支局启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风景日戳(图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