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梅兰芬芳——王少梅收藏邮品专撤序

$
0
0

100位集邮家有100张面孔,有100段人生经历,把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写下来,就是一部精彩的集邮史话。真实地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故事,要比《集邮大事年表》的条文生动有趣得不知有多少倍。本文写到的王少梅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少梅兄长我三岁,与无忌兄同庚,他开始集邮的年份比我还早。我最早从邮局购买的邮票是毛泽东像的《中国共产党卅周年纪念》,他在我这个年纪时从邮局购买的却是英王乔治六世像的《胜利和平纪念》。他那时还在香港,就读于教会小学,文化的氛围、师友的习俗诱导他向往方寸,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成为了终生的爱好。

随着老一辈人回归乡土、报效祖国,他也跟着来到了上海。凭着少年时代的冲动,富裕家庭的经济条件,他大量购邮,广泛交友。在那忌讳同陌生人搭讪的年代,为了收集邮票,他竟不仅维持,还不断拓展自己的“海外关系”。在“大跃进”的时候,他甚至还担任主编,印发了一部《国际邮友通讯录》。这部“集邮文献”现已荣登新编《中国集邮史》的第六章第三节,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集邮交流”的插图。集邮史上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的作者却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少梅兄是把邮票当作收藏品来把玩的。他的收集方式,同我们在集邮课堂上向初入门者讲述的方法不同。他的理念是“擒贼先擒王”,把一套邮票或一个时期的邮票内,最难收集的一枚或一套率先揽入囊中,这样就奠定了集全这套或这一时期全部邮票的基础,何患其后。

他说自己原来是“闭门集邮”。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上海集邮界,他是一位隐士,很少人知道他在“偷偷地”收集。思想解放的春风摧动了集邮的复苏,这位我们早应结识的隐士终于破土而出。他出现在了应该出现的地方,在上海各大邮票拍卖场上,我们常见一位偕妇携孙的长者,安详静谧地占据着前排的座位,时而举牌竞拍,时而俯首记录,他们三位一体,极像认真上课的学子,遵循着课堂的秩序。渐渐地,我发现了他们的奥秘,原来少梅兄听力不济,在拍卖进行中不便与人轻声细语地交谈。后来才知道,他的失聪还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祸,那时的医药本领真还只有这点水平。

在我与他结识的时候,他已步入组集参展的喜悦中。我查了一下手边的材料,他在历届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举办的竞赛性邮展中,拿过六枚奖牌,在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中也曾蟾宫折桂。为了组集参赛,他需要补充邮识,他不耻下问,谦逊地到处探索新知。与他同辈的,比他年轻的,凡是曾向他提供建议改进邮集的,他都真心感激,一再道谢,令人心甘情愿地为他出谋划策。

岁月匆匆,他在方寸堆中遨游,享尽了满园春色,终将迎来月明花谢的时刻。集邮人为收集到宝贝而愉悦,也要为自己的宝贝找到合适的归宿才能释怀。如今他年已耄耋,想为藏在深闺的“女儿”找个懂她爱她的“婆家”来托付终身了,幸而保利公司的桑贯宇先生娴熟此道,援手相助,于是成就防疫期内中国邮坛上一次值得记录的专项交易,名曰“梅兰芬芳——王少梅先生收藏邮品专场拍卖”。

王桑二位皆我友也,值此珍邮易主,宠玩移箧的盛举实现之际,当事人的邮情友情亦深深地温暖着我的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