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疫情,春节回浙江宅家近四个月,给我充裕时间整理几十年收藏的票封片戳,这些邮品在旁人眼里就是“垃圾”,可在我的心中却是“宝贝”。在此,与大家分享纪念封里的故事。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国家南极考察队,乘坐由江南造船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开赴南极洲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图1
1994年11月20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印制《中国南极考察十周年纪念》封(图1),上海一位邮友当天在东海分局给我寄了一枚,它记载着我国十次赴南极科考的情况。首次由“向阳红10”号执行;第二、第三、第十次是搭乘飞机前往南极;第四次至第九次由“极地”号执行。
图2
1994年10月28日,“雪龙”号“首航”(图2),相信很多邮友都还记忆犹新。从上海启航,首航南极中山站。同时开启了中国第十一次赴南极科考任务。此次赴南极,历时129天,在圆满完成任务后,于1995年3月5日胜利返回上海浦东基地。这艘科考船是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从乌克兰进口后,国家海洋局投入约3000万元人民币,由上海沪东船厂重新改造。“雪龙”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事业的奠基者和组织者武衡教授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雪龙”号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船籍在上海。
“雪龙”号科考船总长167米,宽22.6米,总体马力18000,最大航速18节,载重量10225吨。属A2级破冰船,能以1.5节航速连续破冰1.1米(含0.2米雪)前行。核定乘员120人,具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配备了先进的GMDSS通讯系统、完善的医疗设施和生活娱乐设施及能容纳两架直升飞机停放、起飞。船上设有大气、水文、生物、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分析预报中心等一系列科学考察实验室。
图3
我收藏的《“雪龙”船首航南极暨中国第十一次南极考察纪念》封,真实记载了“雪龙”号首航资料(图3)。纪念封正面印有南极洲轮廓和中山站和长城站位置图和带有“XUE LONG”标记的“雪龙”号示意图;盖有蓝色“‘雪龙’号首航南极纪念”“‘雪龙’号RSV‘SNOW DRAGON’/1994—1995”和“中国南极考察”三枚纪念图章;右下角还盖有“中国南极中山站/1994—1995”2号日戳;销票的是“上海/1994.10.28016/200125”日戳。纪念封背面封舌印有邓小平题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和国家海洋局标识;还印有“雪龙”船简介;空白处盖有“上海/1995.3.6.10/200129”落地戳(图4)。
在2007年,“雪龙”科考船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能力提升改造,拥有了数据处理中心、低温样品库、海洋生物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地质绞车等200多平米的8个标准实验室,为极地科考提供服务。另外,还备有三条工作小艇和一架直升机,除了完成极地运输外,还可根据需要为科考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服务。
“雪龙”号自1994年10月28日首航南极以来,至今已完成了26次南极和9次北极的科考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2009年,船上的设备又一次全部升级换代,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一系统的船上应用在中国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2020年4月23日,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船,返回上海浦东的基地码头,不仅标志着中国南极科考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极地海洋科学考察能力、效率和技术装备的先进性。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