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琵琶拨子与捍拨,很容易被误认为同一物品。琵琶使用“拨子”演奏,在面板上贴一层“捍拨”,是为了“以捍护其拨也”(南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即用以抵挡拨子在弹奏时对面板的摩擦和碰击,位置相当于人的脐部。拨子多木制,金银饰面,而捍拨通常为皮制,或加以彩绘。
在内蒙古集邮公司发行的“昭君”极限片上(图1),片图是肖玉田设计邮票的未采用稿,与邮票主图相比较,不难发现片图上昭君在没有“捍拨”保护面板的琵琶上直接使用拨子,这将对于她的心爱之物会有极大的耗损。
图2
据《重视考证 创造美感——肖玉田谈〈昭君出塞〉邮票的设计》一文,肖玉田称票上所绘为“秦汉琵琶”。经查阅宋代陈旸《乐书》对“秦汉琵琶”的描述是“圆体修颈,如琵琶而小,柱十有二。惟不开目为异,盖通用秦汉之法,四弦四隔,合散声四,隔声十二,总二十声。”而中唐杜佑《通典》对“秦汉子”所载“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傅玄云:‘体圆柄直,柱有十二。’”由此可见,二者均具有“十二柱”的形制特征,应该是同一件乐器的不同称谓。如此一来,极限片上所绘秦汉琵琶为“九柱”、邮票上所绘为“七柱”,均与历史记载不符,笔者根据史志复原了一张“秦汉琵琶”示意图(图2)。从邮票及极限片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共鸣箱面板上有两个月牙形的出音孔,长颈直项是典型的秦汉琵琶形制,而这个月牙形出音孔在四弦琵琶中也能见到,因此可以判断是弦鼗吸收四弦琵琶后向着秦汉琵琶发展的重要阶段。此外,有音孔发声的地方是不可以使用“捍拨”遮挡的,即使遮挡一小部分,对琵琶在音色、音质、音域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而古人除了精心对“捍拨”修饰图案,是不会过多修饰面板其他部位的,这也许是票图上去掉了片图上对琵琶面板过度修饰的原因。
图3
从唐贞观年间始有手指弹奏,但仍以琵琶拨子演奏为主流,如T158《韩熙载夜宴图》票图上(图4),李姬沿袭旧制仍用木拨弹之,此时琵琶的出音孔已经隐藏在缚弦下面的面板上了,而缚弦前的面板上贴了一层超精美的“捍拨”,当演奏完毕,就需要将琵琶拨子藏放在隐月(在面板的外面和缚弦的下面有一孔)。直到元代以后基本上就扔弃琵琶拨子,直接用手指弹拨了,而随着琵琶演奏技术的发展,技巧更加丰富。传统的丝弦被金属弦取代后,当代演奏者多使用赛璐璐、玳瑁、塑料制作的假指甲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