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国华:渔阳里,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来

$
0
0
上海“渔阳里”风景日戳

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


当年的陈独秀


新渔阳里6号(淮海中路567弄6号)


新渔阳里6号邮资机宣传戳

淮海中路思南路口的卢湾邮政支局,有一枚“渔阳里”风景日戳供游人和集邮者加盖。渔阳里是我史中重要地名。

渔阳里是1906年建成的一条石库门建筑弄堂,投资者为义品房款银行,为了纪念肇始于天津的创业史,取名为“渔阳里”。它最初是一条南北贯通的弄堂,一头连着淮海中路(原霞飞路)567弄,另一头连着南昌路(原环龙路)100弄。后来弄堂中间被隔断,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被称为老渔阳里,另一段则被称为新渔阳里。

老渔阳里

    陈独秀,五四运动中思想界的明星,同时,也遭到了北大保守势力的憎恨、排挤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逮捕、迫害,被迫于19202月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京来沪。4月,41岁的陈独秀来到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2号)居住,这是两层楼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也是他的安徽老乡、时任安徽都督柏文蔚在上海的一处私宅。尽管陈独秀在只居住了短短两年,但因他的到来,这里成为了一段红色历史传奇的见证者。

在渔阳里安顿下来后,陈独秀立即邀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道商量《新青年》复刊,编辑部就设在楼下的客堂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他将自己苦心经营5年的“心血”——《新青年》正式改组为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刊物。编辑部成员除了他,基本是一群年轻:那年,李汉俊和李达30岁,刚翻译完《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29岁,袁振英和沈雁冰分别只有26岁和24岁。

改组后的《新青年》杂志设有新论、通信、随感录等栏目,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特设“俄罗斯研究”,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引导读者。在陈独秀到来不久,李达来此住进了亭子间,参与编辑《新青年》。

为推动和加快建党思想舆论准备更直接、更全面地向进步知识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党建理论教育,陈独秀等人于192011月主持创办——《共产党》月刊,最初的编辑部自然也在里。中国首个共产主义早期组织“上海小组”在这里诞生。

192043日,俄共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经由北京来沪,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陈独秀等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5月,陈独秀等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等5人在老渔阳里2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当时名为“社会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并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8月,他与李大钊商议决定,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最初成员有陈独秀、杨明斋、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等。19205月,青年毛泽东也到过老渔阳里与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问题。

一年之后,这个组织以渔阳里2为联络处,由李达、李汉俊出面进行具体的筹备,致函各地委派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1921723日,中共“一大”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老渔阳里2号一直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举凡中央局会议、各地来沪汇报或请求指示,都在这进行。后来中共二大的筹备工作也在这里进行,甚至在二大后,这里一度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老渔阳里2号,1951年被辟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二馆,1959年和1980年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但1958年以来,由于长期被作为职工宿舍,日显破旧。2014年,有关部门对它进行了修缮,包括外立面重新粉刷等。但至今没有开放,门口只挂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

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到来,为配合落实“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黄浦区已正式启动对上述房屋的置换工作,原涉及4户人家已基本全部搬迁完毕。修缮工作正在进行。

                             新渔阳里

新渔阳里,曾名铭德里,与老渔阳里不同,尽管也是一正一厢的典型旧式石库门房屋,但建筑形式属于欧式联排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独特。

新渔阳里6号原为戴季陶寓所,1920年春戴迁出后,陈独秀、杨明斋就继续租赁下来。楼下是教室,有课桌长凳。楼上朝东的亭子间为俞秀松卧室,朝西的亭子间为杨明斋卧室。客堂楼上是团中央办公处。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杨明斋曾在这里筹设“中俄通讯社”,这是建党前夕上海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19208月,俞秀松8名平均年龄24.5岁的年轻人,让自己的信念起航,在此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为首任书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早期组织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了发动和指导的核心作用。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成立后,这里成为团中央机关。

9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开办“外国语学社”,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在“外国语学社”的招牌下,一批年轻人在此秘密学习马克思主义,为输送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从这里出来了一位又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柯庆施、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沈玄庐、袁振英、金家风等60余人。其中一半人装扮“新闻记者”“商人”“裁缝”“理发工人”等身份,先后抵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他们大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其中不少优秀青年日后成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

1920年,刘少奇结束了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的学习之后,顺长江而下,来到上海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刚到上海时,他就居住在渔阳里6号楼上的学生宿舍,刘少奇在此学习8个月。后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启程赴俄,在那里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34日,国务院将新渔阳里6号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建设的上海南北高架路也为此让道。1987年,上海市文管会对旧址进行整修,198954日对外开放。由于空间狭小和房屋保护的原因,长期以来只是预约参观。一直到20021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渔阳里”整修扩建方案。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20095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不忘初心,饮水思源。一百年前,渔阳里的革命前辈前赴后继、救国图强的事迹,激励我们永远跟着共产党,建功新时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