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郑运华:螺蛳壳里做道唱——主题展品选题及编组体会

$
0
0

笔者在构思《从乌托邦到石库门——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图画明信片展品的题目时,脑海里突然灵光乍现般窜出 “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一意念,这正是笔者构思这部展品的思路与方法。

选题——选择与众不同的“道场”

去年717日,市邮协下发通知,将2021年第23届上海集邮节的邮展确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竞赛性主题邮展。作为主题的“螺蛳壳”已经选定,参展者只能在这个“壳”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擅长的“道场”去编组“节目(展品),参加邮展。一直以来,笔者都在关注极限集邮和图画明信片集邮两类“道场”,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展品编组,只能在其中选一。但笔者手中红色题材的极限片不成体系且有部分缺失,难以编组五框极限集邮展品,只能将目光投向图画明信片集邮这个“道场”。

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主题而言,如果选题,无外乎时间、人物、事件、成就这些维度。从时间上看,可以是党史、革命史、共和国史、人民军队史等角度;从人物上看,可以是党、国家、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从事件、成就上看,则可以是重要历史事件、会议、革命与战争、建设与发展成就等。不同维度下的选题、编组思路自然是不同的。笔者选择了时间维度,着重呈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又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界线分为两个阶段。从图画明信片集邮的角度来看,表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直接相关素材相对少见,素材的出版时间相对较晚、内容也相对单一,编排思路自然就受限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个时期,图画明信片出版年代更晚,相同素材编组出的展品可能更多,素材同质化更为严重。思考再三后,决定将选题的“时间提前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非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的,展品的故事线也就不能囿于中国的范围,需要有着国际视野,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历史背景通过展品的形式叙述清楚。因此,故事线的起点就成为下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阅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书籍,发现诸多书籍都将空想社会主义作为全书的起点,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就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那展品自然也可以以此作为叙事的起点。于是展品的故事就确定为从1516年到1921年期间前后405年内,故事内容则包括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俄国的实践以及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最终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选题的过程中,笔者领悟到,主题集邮展览展品由于其主题的限定性、政治性等因素,参展者需要在有限的“壳”的范围内跳出惯常思维圈,选择不一样的切入点、不一样的编组角度,去尝试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道场”,或许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题目与构思——布置好“道场”的门面

题目与构思和选题密切相关,在确定选题后就要着手思考题目、构思内容。如果说展品是一个“道场”,那题目就是它的门面。笔者在思考题目时刻意避开歌颂、描述、呆板的词汇,弃用那些语焉不详、耐人费解的语言,也不选择类似于评论、论文的题目,尽可能选择生动、朗朗上口又符合展品特点的用语。受到《乌托邦》书名的启发,笔者决定将“乌托邦”一词嵌入题目作为叙述空想社会主义的标志性词汇,在选择故事落脚点时选择了具有地域标识特点的“石库门”这一上海建筑形式。“从……到……”的用语也是从一些主题展览的题目受到的启发,也暗含叙述过程的特性。而副标题的选用则是为了点明主题,避免主标题难以直接理解展品的内容与故事性。

既然展品题目是“从乌托邦到石库门”,展品的内容就应当叙述这个阶段的故事。从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在展品中需要得到呈现,使故事完整、饱满而不遗漏、缺失历史事件,避免展品内容不完整、不严谨。内容的构思需要拓展题目的含义,又要与题目相匹配,在避免缺失的同时也要避免超出题目的范围。在构思展品内容时也要兼顾前言的书写,尽可能做到前言与题目、构思相映衬。

计划与处理——安排好“道场”的布局

所谓计划,也就是对展品展框、章节、内容的安排,“道场”相当于一台歌舞剧,可以根据需要分割为不同“幕、场”的组合形式,但组合形成的整体要符合“螺蛳壳内时间和空间特点,各部分比例协调,布局需要得当。最初纲要按照题目、构思,将展品结构均衡地分为五章,每个章节分别安排一框的内容。但后来逐步调整了章节和内容,特别是得知将在上海举办全国主题邮展后,更是听取专家的修改意见,将计划作了较大调整。

图1

调整后的计划,更加突出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社会历史条件,突出讲述“中国故事”,在贴片数量、章节内容上都有明显扩充,不再硬性追求每个章节的齐整,也不再拘泥于将每个章节限定在某个展框内(图1。这一打破,恰是为了更好平衡展品故事性的需要,就好比将“壳”里原本较小的空间打界限,合并为更大的空间,反而显得更加敞亮。

图2

展品的处理就是选择合适的素材放在故事中合适的位置,利用素材去展开章、节、页的故事。处理要从每一个贴片、每一节做起,直至每个章节之间严丝合缝、恰如其分。这就如同在“壳”里合适的位置放置对应的物品,不仅让局部更要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充实、赏心悦目。以第11贴片为例(图2,在叙述马克思生平时,除展示选用同一照片印制而成的马克思像明信片外,选用马克思在伦敦拍摄的照片、大英博物馆外景明信片、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绘画明信片,讲述马克思定居伦敦后长期克服病痛与贫困的困扰坚持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阅读大量著作的情景,故事清晰完整,也充分利用素材画面进行表达。

知识与研究——充实“道场”的内容

同样一台歌舞剧的演出,内容好坏自然是评价的客观标准,内容的充实则要仰仗于展品的知识。展品的知识通常分为主题知识与集邮知识。主题知识方面,笔者略去常识性内容,而改用叙事文字结合章节、页的内容展开,并且建立在客观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做到不杜撰、不添加、不删改,在文笔方面尽可能做到通俗流畅、易于阅读理解,能够引起观展者的兴趣。

图3

图画明信片展品在集邮知识方面有其特殊性,素材的技术信息格外重要。笔者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查证每一张图画明信片,在技术信息方面采用字段罗列的方式予以呈现,尽可能阐明图画明信片的名称、画家、摄影师、套系信息、出版机构、编辑机构、印制机构、印刷版别、印制技术、系列编号、格式面是否分格式、出版年份等。特别是对图画明信片的出版机构、印制机构进行了尽可能的考证,无论出版机构、印制机构是设立在中国的洋行还是国外的各个出版商。如第4贴片就分别考证德国、美国多家出版商的背景资料,包括设立年份、开办人、设立地点、商务优势等,这些信息在素材表面并未呈现,需要通过考证与研究方可获取(图3

图4

而要对“道场”内容进行充实,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是先有研究后有知识。在展品的个人研究方面,笔者除素材技术信息外,对于图画明信片的画面信息、印制与使用过程中的特殊信息、主题背景知识等作了诸多研究与展示。以第5贴片为例,针对托马斯·莫尔家族绘画作品上的人物、馆藏进行了画面信息的研究,对1890年代英国伦敦塔的图画明信片规格进行了印制方面的研究,又对托马斯·莫尔的父亲作了主题背景知识方面的研究(图4

品相与珍罕性——提升“道场”的质量

图5

展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选题、题目到构思、计划、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素材的品相与珍罕性则是提升展品质量的点睛之笔,也就是提升“道场”演出质量的关键。在同一题目、计划下,选用不同品相层级、不同珍罕度的素材,效果自然不同。笔者对于新近素材尽可能选择品相较好的予以展示,对于早期素材则优先考虑适用性与珍罕性。第35贴片使用的上海题材老明信片都经笔者作过品相筛选,商务印书馆版上海印刷制造厂全景片的品相虽然稍差,但还是选用,主要的考虑是当时商务印书馆在执中国出版业之牛耳时,对辛亥革命持欢迎支持态度,且这张素材也有一定的珍罕性(图5

图6

在权衡同一素材的品相与珍罕性时,笔者的做法是优先考虑珍罕性,必要时适当牺牲品相。如第19贴片上1904年出版的“阿芙乐尔”巡洋舰片经过实寄,品相稍差,但这一早期片源却着实难以寻觅,用在展品中自然是必要的(图6。从素材的年代来看,整部展品中大量使用1920年代前的,部分可以追溯至1890年代,且获取有一定难度,从而提升了展品珍罕性。

展品外观——改进“道场”的后舞台美术

在贴片规格的选择上,笔者使用了大贴片,明显区别于常规的小贴片。选用大贴片除考虑到中贴片或者小贴片难以容纳部分尺寸超长的素材外,也考虑到将每个独立的节集中在一页或者多页贴片上,可避免故事线显得零碎、断断续续。

图7

此外,大贴片的优势还体现在遇到素材规格不一且不具有可替换性时,可以更好地实现摆放、叙事。以第36贴片为例,上海图书馆珍稀藏品系列片规格明显大于常规素材,在多个不同规格素材进行摆放时,大贴片显得游刃有余而不拥挤也无须进行叠压,叙事也更加灵活、完整(图7

当然,大贴片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外观上,还可以明显增加素材展示量,从而增加故事内容。通常情况下,大贴片可以摆放5-6枚图画明信片,较之小贴片有明显的优越,在素材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故事的信息量、长度与深度也显著增加。这样一来,“道场”不仅外观更加好看,内容也更加丰富。

                           ——刊于《上海集邮》2021年第6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