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我高考失利,在家自学,等待下一年高考。暑假中张筱弇先生来苏州,在征得父亲意见后,把我带入爱好收藏的世界,这是一个文明的世界,以追求历史和文化为乐的世界,更是一个平等的世界。王松麟先生(图1)是我最早联系的人之一,1963年9月至1964年9月近一年的通信交换让“一老一小”成为了忘年交。父亲知道后对我说:“王松麟是邮票、钱币大家,你要多向他学习。” 原来,王松麟与家父早已相识,1939年家父创办“心爱邮币社”乃当时较早的邮币社。上世纪50年代初,一些爱好者掀起解放区票、纸币收藏高潮,舅舅金诚(1927-2002)是活跃者之一,与王松麟亦早有联系,彼此探讨不亦乐乎! 1971年9月我回到上海,不久与王松麟见了面,他风趣地说:“通信近十年,想不到如今成了近邻,星期日有空,常来寒舍”。那时还在“文革”期间,江苏食糖凭票供应,爱吃甜食的苏州人常常不够,一个朋友要我帮忙买半斤白砂糖,这件小事竟成难题,王老知道后,送了我一张票,让我完成了任务。1974年5月,我回到苏州进入苏州建筑设计室工作,王老知道后非常高兴。1983年10月,我收到王老的一封平信内附一张特殊明信片(图2)。自1983年10月9日至15日,在上海市范围内此片可免费互寄。这张明信片是在它免费有效期最后的时刻15日16时寄出的。王松麟寄我存玩,收到后内心十分激动。回想起1963年10月开始与王老通信,中间因 “文革”而中断, 20年后,他仍然把我列为重要邮友,寄我这枚特殊明信片。20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在眼前一闪而过,一老一小永恒不变的真诚邮谊荡漾心间,久久不能忘却。如今,王松麟离开我们30年了,睹物思人,他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栩栩如生。图3是一件1984年上海全国邮展获奖邮集展览纪念实寄封。其实早在1972年,我就郑重其事地告诉王老,1969年4月复员后进入工厂起,我更名为丁蘖。但是,在他的心中,我永远是“苏州小丁”和不变的“丁路麟””。王松麟把我视为亲近的同乡,更可能,由于二人名字中都有个“麟”字,旧俗呼为“麟儿”,故较之一般邮友更多了几分亲近。
王松麟1939年从上海育才中学毕业后继承父业在上海大陆银行任职,因为工作中接触大量信件,所贴邮票品种繁多,令他入迷,他将实寄封分类收藏,撰写《实寄封是历史的证人》,这是集邮界较早提倡实寄封研究的先行者!
王松麟在银行工作接触各历史时期纸币,早在1947年发起成立中国纸币集藏会,参加编辑《中币会刊》,1948年1月与中国纸币社的刘行方、古今纸币社的李安深编辑出版《中国纸币目录》,1948年10月又与刘行方一起出版《纸币月刊》。由于国内战争时局动荡,只出了3期便告停刊。
1983年,中国钱币学会恢复,王松麟任上海市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参与《中国历代钱币大系》编纂。1979年4月,各地集邮门市部恢复营业,集邮恢复早于钱币。1980年起王松麟为恢复集邮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为筹建上海集邮协会、工人文化宫集邮爱好者协会做了大量工作。任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集邮爱好者协会副总干事、市职工集邮协会封片戳研究会会长。这些工作,劳神费心,均属义务劳动,他为之化费了巨大精力。自1982年起,王松麟向博物馆捐赠各类集邮收藏品600多件,体现了老一代收藏家的高风亮节。
王松麟是不可多得的邮币双馨跨界人才和收藏家,他为人大度有气派,系吾家世交。更是我终身难以忘怀的良师益友。
1990年秋,上海钱币界友人告知,王松麟突然倒在公交车上。噩音传来,全家震惊,为这位老友忽然离去而悲痛至极。王松麟告别邮币界已经30年了,但他在邮币界的影响丝毫未减,愿更多邮币界年轻人学习王松麟终身以邮币之爱为乐的精神,刻苦研究、善待他人、永不言倦,为当今邮、币文化的发展做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更大成绩。以王松麟为楷模,自觉争做有知识、有文化的爱国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