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7年,《近代邮刊》就曾发表黄维《关于国邮命名的检讨》发起对于中国邮票命名的研究,接着,钟笑炉、黎震寰、萧伯青、孙君毅、郭润康等都认真地参加了讨论,进行了十余轮的磋商。
笔者认为,不宜“头痛医头”般一个一个地来讨论邮票的命名,而应先确定原则,按原则办事。根据经验,邮票命名适宜采用“一项技术、两个系统、三个原则”的办法,尝试进行。
1.两个系统——大名和小名,文件名和通俗名,正规名和常用名
同一个人,有大名(户籍名)、小名(家里的昵称)、网名(网上自取的昵称)、笔名(纸媒上自取的别名)、绰号(他人取的俗名),等等。譬如“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名杏贞,但不传,原称“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家的人);“慈禧太后”是她的“简称”(在通用的尊号“太后”前加上她最初的徽号“慈禧”),是通常使用的,后代人称呼她的名称,不仅出现在小说中,也出现在历史书、教科书中;她的大名,正式名称,谥号叫“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有25个字。不知全中国有多少历史系毕业的学霸能背得出这个大名?
同一种邮票也可有多种名称,除了“大名”,都是“小名”。大名是上学、报户口用的,记录在谱(邮票目录)的名称;小名是日常使用、口头交谈,出现在大量邮文内的名称。
大名犹如正装,小名好比休闲装,严肃的正规场合,讲究穿着正装;平日上班、家居、旅游惯常穿着休闲装。
本文建议和探索为邮票的通俗名制定命名法则,为每一个邮票品种制订相对稳定的小名,广泛用于集邮著作中,并在集邮的专业图书、报刊上,对邮票名使用特定的标点符号,或特定的字形,以期邮文的著作或阅读更为流畅,邮识的交流更为便捷,集邮学术论文的形式更为专业化。
(1)文件名
机关公告用文件名。至少近60多年来,中国人信仰红头文件,尊重邮票发行公告上的邮票名称,以此编制邮票目录,可认其为“大名”。大名正确、严谨、规范、庄重、稳定,但不常用,最具说服力的实例如J17《罗马尼亚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和独立的达契亚国建立二О五О周年》,有30个字。几乎所有的中文邮票目录都用这一大名,几乎所有的口头交谈、书信文字、行情表格都不用这一大名。
(2)通俗名
通常情况用通俗名。通俗名是草根集邮家(文学家)创造的,丰富多彩,五花八门,鲜明亮丽,生动活泼,极其富有想像力,有的贴切,有的以庸俗冒充恢谐,高下不一。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小名。譬如《上海迪士尼》,在它发行的最初两个月内用汉字交往的集邮微信朋友圈内,小名“敌死你”和“迪士尼”同样有效。
在历史上,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比比皆是:绿衣红娘、翡翠姐、黄金龙、黄五分、黄念块、壬字头、大头壹、大如意,湖南北京版、一片红、黑题词、大石头、黄爪企鹅……
大名是固定的,小名是活跃的。大名无法代替小名,在邮票目录、正式文件中,小名又无法取代大名,因此,在集邮界,邮票的大名和小名二者适宜共存。邮票的命名法则需要并存两个系统,一个是文件名的命名法则,应由邮票发行部门去制定;一个是通俗名的命名法则,需要集邮界自行制定,而且必须取得权威邮会和权威人士认可,通过相应的文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贯彻,真正推广使用,达到约定俗成的效果。
既然大名由红头文件决定,如何定名不在民间讨论,下文主要讨论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