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今年5月28日到6月4日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举办的纽约2016世界邮展取得了圆满成功。展览举办的八天中,那里成为高水平邮集的竞技场、各国邮政部门和参展邮商销售邮票的大卖场、世界珍稀邮票的拍卖场、各邮协举办聚会和专题讨论的演讲场、让参观者先睹为快大开眼界的暸望场、各地集邮爱好者的淘宝场、青少年和初入集邮大门者的求知场,以及志愿者忘我服务的奉献场。
本次邮展是美国十年一度的盛会,也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之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邮展,集邮者每天在那里如同欢庆节日般快乐。初入门集邮者、普通集邮者和资深集邮者在那里都有丰盛的收获,“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得其乐,和谐共鸣。小小邮票,在这里成为至高无上。热爱集邮,在这里成为共同语言。
笔者在邮展气氛感染下每天拍摄的照片和文字说明,成为直击本次邮展的系列报道(见邵林博客)。八天繁忙的时光转瞬即逝,回忆起来有许多观感。本文记取邮展中的几个片断,也顺便谈一点感想。
邮展中的《上海集邮》
《上海集邮》今年第5期封面刊登了本次邮展开幕当天发行的新邮,文章介绍了邮展十年筹备的过程。第5期封面在笔者的系列照片报道中多次露面,包括送杂志给邮展市场和公关部主席托马斯(5.28)、美国邮政员工在封面加盖首日邮戳(5.29)、展示杂志给邮展志愿者负责人马克和志愿者(5.31)、美国邮政总局局长布伦南在杂志封面签字(6.2)、美国邮协的讲课人切尼沃特父子看到杂志(6.3)等。图1是贴票并加盖了首日邮戳的第5期封面,有邮票设计师安东尼奥·阿尔凯亚和美国邮政总局梅根·布伦南局长的签名。它成为独一无二的收藏品,在展场被许多许多人点赞。有不少华人参观者看到后向我索取,或问我在哪里可以拿到?可惜我没有多余的备份。
关于这期杂志,没有在系列报道中出现的场面还有:展示给邮展组委会主席韦德·萨迪 、美国公民邮票顾问委员会成员谢丽尔·甘茨、联合国邮局局长阿姆纳佳南、美国邮政负责媒体公关的马克、英国和泽西岛邮政负责人、神奇邮票公司总裁唐纳德·桑德曼、美国和联合国多位邮票设计师、展场上遇到的许多中外邮友等。《上海集邮》第5期和2016增刊被放置在阅览室展出,供参观者浏览。
笔者挂在胸前的媒体名牌上也标注为“上海集邮”。在会场里向人介绍时,我总是指着名牌上的《上海集邮》,以期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来自国外集邮媒体的,据我所知仅印度、日本和中国的《上海集邮》三家。日本的那位每天在首发式照相,说他拍的照片要供日本好几家媒体使用,但他事先不知媒体需要注册,因此没有挂媒体的名牌。印度的那位叫萨西纳,有媒体名牌,开幕式时与我坐在一起,但此后再没有见到他。
三位《上海集邮》在美国的专栏作者:张兰青、黄山和我,两年前曾一起在《上海集邮》编辑部见过面,这次却是第一次在美国聚会。我们事先约好在“赵涌在线”摊位前见面,时间在开幕当天下午2:15。我们三人,以及同“赵涌在线”业务副总经理陈佩在此一起合影(图见本刊上期××页图×)。国内民营集邮企业有实力在本次邮展中设立摊位的,唯有赵涌一家。
黄山第二天起要去阿拉斯加坐游轮,张兰青和我在后续的日子里,虽不曾明确分工,却刚好一个关注邮票拍卖会和邮集评奖,一个关注邮票首发式、各国邮展摊位等邮展会场的日常活动。前者是资深集邮者关注的邮展要点,后者是普通百姓“轧闹猛”的邮展热点,加在一起大致覆盖了邮展的方方面面。
图2
会见邮票设计师
历经十年筹备的本次邮展,处处透露出组委会的精心安排。除了竞赛邮集、珍稀邮票、拍卖活动、邮票首发、会议讲座等大的项目安排得井井有条,还有许多不为人注意的小项目见缝插针,满足了不同需求的集邮者。
邮展安排了多名邮票设计师为集邮者签名。在邮展前七天的每天下午,安排4场签名活动,每场45分钟,分别是12:15-1:00,1:30-2:15,2:45-3:30,以及4:00-4:45。这种签名不是首发式结束后排成长队、每人限签2件的那种,而是要轻松自由许多。排队等候的大约十来人(图2),随时有人加入进来,签名的邮票或首日封的数量也不受限制。普通集邮者通常只能看到邮票,很难有机会见到设计师,而在邮展会场,集邮者不但可以请设计师签名,还可以有时间和设计师像朋友一样随意交谈。
图3
图3是邮展会场散发的“会见艺术家”的小卡片,背面有日程,哪位设计师将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同时还散发一张双面印刷的资料,列举每位设计师曾经设计过的邮票。 有些设计师并非邮展期间新发行的8套邮票的作者,例如美国生肖邮票的设计师麦锦鸿被安排在第一天下午来现场。图4是他赠送给笔者的美国马年邮票首日封,信封上的马由他绘制。许多临时来不及准备邮票的,就请设计师在图3的卡片上签名。
图5
与邮书作者见面
展场专门开辟出一个不小的空间,设立了邮展的阅览室。图5是阅览室的门口。《上海集邮》醒目地放置在玻璃柜台上,其左侧是美国邮协的会刊,以及本次邮展文献类参赛展品的目录(图6)。照片拍摄者位置的背后是一排书架,放了许多集邮参考书。
图7
阅览室前方有许多椅子,它们平时供参观者坐下来翻阅图书,但也用作邮书作者与读者的见面会会场。仅以6月2日为例,这里就安排了4场见面会。(1)上午11到12点,集邮作家约翰·霍奇纳讲演,题目为“是的,你能够(写作)!”。他是美国2013年集邮文献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美国集邮界的重要领导人。(2)下午1到2点,邮书《每一枚邮票都在讲述故事》的作者谢丽尔·甘茨讲演(图7)。(3)下午2点半到3点,集邮作家菲利普·休斯讲演,题目是“由现代技术支持的集邮研究”。(4)下午4到5点,《美国天文集邮的最初50年》一书作者戴维·鲍尔讲演,图5所示阅览室门口就有这场演讲的广告牌。
阅览室离加盖纪念邮戳的地方不远,门外就是热闹的会场。爱好阅读的集邮者在这里与慕名已久的邮书作者见面,聆听他们的介绍,不时地插话讨论,充满了学术性的气氛,为本次邮展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气息。虽然参与者不算多,但刚好就是方便对话和讨论的规模。邮展组织者在安排大量邮票销售活动的同时,没有忘记对集邮阅读和写作的重视,使这个地方成为本次邮展繁华乐章中一段悠扬的乐曲。
对青少年集邮的重视
走过中华台北和法国的摊位(图8左后方),就可以看到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青少年集邮区。图8左侧的儿童正在桌上搜索需要的邮票,贴到专为青少年印制的集邮护照上去。照片中下部位也有一本打开的集邮护照。图9是这种护照的封面,里面有16页,图10是打开后的封二和首页。护照的编号全部一样,都是052806042016,实际上就是本次邮展的举办日期。
图11
《林氏》为参观者准备的邮展护照内,为每一个参展国家留出了位置,如同邮展大门口《林氏》的宣传牌所说,“无需离开贾维茨中心就可以周游世界”(图11)。但青少年护照的内页是按照各大洲来划分,因此难度大大降低,比较容易完成。护照最后两页教小朋友辨识邮票上难认的国铭,最后一行是中文“中国人民邮政”(图12)。
本次邮展青少年集邮区的主题是通过邮票教小朋友了解世界。墙上的主题标语为“一个世界,许多邮票”(图13)。成年人进入这个区域会受到志愿者的劝阻,除非你陪同青少年而来。笔者凭着媒体名牌得以进入采访,并了解到许多让人感动的内情。
图14
图14是提供给进场青少年的两种免费刊物,左边蓝框的给7岁以下儿童,右边红框的给8岁以上青少年。每册含20页,内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以8岁以上为例,第1页刊登了墨西哥发行的“灰姑娘”邮票,展示了8个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儿童。要求孩子们找出他们如何用不同语言问候“您好”?再从下面的8枚邮票中辨认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发行的(图15)? 第6页刊登的是邮展主办地纽约的分区地图以及5枚以纽约为题材的邮票,请孩子们在标有三角形的地方将邮票对号入座(图16)。第15页刊登了香港发行的十二生肖邮票,以及对各生肖的描述和所属年份,请孩子们标注自己的属相,以及3位亲朋好友的属相,等等。
我问这些刊物的印刷费用来自哪里?回答说邮展组委会有专门的拨款。我再问一共募集到多少邮票提供给青少年挑选?回答的数字让我吃惊:超过了100万枚!美国集邮家、邮商、集邮者对青少年集邮的支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负责青少年区域的一位中年妇女向我展示了长条桌上和桌下摆放的纸盒,分别标注了纽约奖品、美国首日封、体育、纪念张、联合国等,它们来自不同的赞助(图17)。孩子们如何才能得到这些奖品呢?很简单,他们并不需要回答集邮知识的问题,只要转动转盘(图17右上角,图18)即可,等转盘停下,看上方棕色指针对准哪一格,就到对应的盒子里拿出一件来送给孩子。
青少年来到这里,不仅可以领取免费的邮票和首日封,还要通过完成相应的作业来增长集邮的本领。例如在联合国邮局赞助的活动中,要求孩子们先在1号桌子上选取3枚联合国邮局的首日封(图19),然后请你移步到2号桌,在那里取一枚空白信封,自己贴票、书写地址,直到投入信箱为止(图20)。有的孩子利用电子放大设备,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屏幕上放大以后的邮票细节,俨然一副小小邮票研究者的模样(图21)。
图22
最让人感动的是密密麻麻贴在一面墙上、由孩子们书写的他们的愿望。图22是其中的几件。一个8岁的孩子亚当写道:“我希望世界平安,没有任何武器”,另一个8岁的切尔西的愿望是“我希望能够拯救地球”,左下的纸上写的是“我希望世界和平”,右上写的是“希望人们拥有更多的食品和水”,中下部位是一位10岁孩子拉斐尔写的愿望,“我希望所有一切都免费”,孩子天真的想法让人读了莞尔一笑。
笔者还拍了许多照片,在写作本文时拿出来细读,但无法一一刊出。在我照片中读到的孩子们的愿望还有:“我希望世界永远和平”(10岁),“我希望种族和性别平等”(17岁),“减少污染”,“请帮助清洁水源”,“世界和平,结束战争,结束种族主义,结束仇恨”(11岁),“希望生活幸福”(7岁)等。
孩子们在这里不但学习集邮,也把集邮与企盼世界和平的愿望、以及他们长大后的人生目标联系在了一起。请孩子们写下自己愿望的活动,值得我们为组织者竖起大拇指点赞。可惜没有很多人能够读到孩子们这些纯朴感人的愿望,因为不带小孩的邮展观众无法走进这个区域。我忙于采访和拍照,也差一点错过了这里。邮展组委会如果能把它们收集起来,发表到报刊上去,可以让社会大众听到孩子们心中的愿望。
图23
与青少年区相邻的是初始集邮的成年人区,每天也是熙熙攘攘。有志愿者在那里发放小信封,注明可以挑选带走10枚盖销邮票。笔者见到许多华人集邮者坐在那里淘宝,从堆积如山的邮票里耐心地寻觅自己中意的邮票(图23)。
图24
快乐集邮
美国邮政的摊位在展场中占地面积最大,声势也无人可比(图24)。除了销售邮票和盖销服务,他们努力营造出快乐集邮的氛围。例如请观众参与大屏幕电子游戏比赛,触摸屏上的集邮知识问答,免费拍摄照片并制作明信片的服务等。图25是笔者手持第5期《上海集邮》杂志拍摄的照片,其中头部、双手、名牌带子,以及杂志从背景的邮票图里穿越出来,甚是好玩。
图26
美国邮政在首发式入口处或在销售新邮时,会赠送邮展纪念章给大家,一共有4个品种(图26)。笔者也带回了一部分送给《上海集邮》的读者。很多人集邮本来就是从好看、好玩起步的,这些小小的纪念品,给观众带来了一些小小的乐趣。
邮展组委会预计将有25万名参观者在8天中涌入会场。但从每天制作明信片的数量大体维持在600张上下,以及《林氏》的3期邮展特刊每期印量15000份却仍然绰绰有余的情况,和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来猜测,25万名参观者的预估数字不大可能实现,邮展组委会尚未公布最终确认的数字。但这次世界邮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取得的成功无庸置疑,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国内举办大型邮展活动时借鉴。
——刊于《上海集邮》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