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玄奘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河南偃师县南缑氏镇东北陈河村(图2)。玄奘的父亲陈惠一生好佛,二哥陈素被父亲送洛阳净土寺当和尚。天性聪颖的陈祎,自幼接触佛典,他11岁那年,随兄到净土寺当和尚,取名玄奘。他不满足于在洛阳学到的佛学知识,又到首都长安遍访名师,执经问难,锐意钻研经典,博览众书,发觉佛典各擅宗途,不完全一致,因此,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探求佛教的奥秘。
唐贞观三年(629年),27岁的玄奘离长安,踏上了西行取经的征途。从此五年间,玄奘全面理解了佛教之渊源。在此期间,他怀念祖国,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带着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启程,于贞观十九年返回故土。
自此,玄奘开始在弘福寺整理、翻译经文。唐太宗专门召见了玄奘,表彰了他不辞劳苦西行取经的业绩,还为他在长安建了大慈恩寺,成为玄奘译经和著述的经院。九年中译经1335卷,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及中亚的重要文献,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4
玄奘在讲经、译经、传播佛学思想的过程中,创立了慈恩宗(又称法相宗),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宗派。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图3,1994-21-1)还是他亲自督造的,现今大雁塔前矗立着他的塑像。陕西西安1988年8月1日和1991年12月8日启用“大雁塔”风景日戳(图4、5)。
玄奘劳苦过甚,不肯休息,仍然出力译经,终致积劳不起。麟德元年(664年)2月5日玄奘示寂于长安的西明寺,世寿63(一作65、69)。3月15日,玄奘遗体运往长安。唐高宗十分悲痛,多次降旨安葬,玄奘门徒遵圣旨以及玄奘遗命,先将玄奘遗体安置在大慈恩寺翻译经堂,4月4日唐高宗下旨,葬于白鹿原。因玄奘葬所离长安城太近,高宗与满朝文武官员易生悲痛之情。于是,公元669年4月8日,唐高宗命改葬玄奘于樊川北原(今兴教寺)(图6)。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兴教寺被毁,玄奘墓塔也没有幸免。于是,佛门弟子将玄奘顶骨迁葬于终南山紫阁寺(今户县终南山紫阁峪中)。
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金陵天禧寺住持可政到陕西终南山,看到紫阁寺塔颓寺荒,于是将玄奘的顶骨舍利迎请到了南京天禧寺供奉。明永乐十年(1412年)下敕,在天禧寺原址建造大报恩寺,并在玄奘三藏塔墓前建三藏殿。清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天国起义的战火烧到了大报恩寺,玄奘三藏塔墓与大报恩寺俱毁于一旦,三藏法师的顶骨因此长眠于地下,沉寂数百年。
1942年冬,日寇高森部队在天禧寺旧址的山丘上准备建造所谓的“稻禾神社”,挖掘过程中,在地下3.5米深处发现一石椁,石椁内藏一石函,石函两侧刻有文字,一面为:“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玄奘顶骨早因黄巢发塔今长干寺演化大师可政于长安传得于此葬之”;另一面为“玄奘法师顶骨塔初在天禧寺之东冈明洪武十九年迁于寺之南冈三塔之上”。虽然日军严密封锁消息,但各种传言仍然不胫而走,1943年2月3日《国民日报》率先披露此事。23日,日军迫于舆论,由日军高森部队将其交给汪伪政府。1943年12月28日,玄奘顶骨舍利在“分送典礼”上被分成三份,南京汪伪政府、北平和日本各得一份。
图7
汪伪政府1944年10月10日在南京玄武湖畔九华山建塔供奉玄奘顶骨舍利(图7)。1949年后,先是转到南京博物院,后辗转于南京毗卢寺、南京棲霞寺、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供奉、保管。1973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后,专门设立了玄奘大师纪念堂,遂将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供奉于灵谷寺(图8、9)。
图10
图12
被日本人拿走的一份,分供于东京琦玉县慈恩寺和奈良药师寺。战后,台湾佛教界派代表与琦玉县慈恩寺住持交涉,1955年11月25日,台湾僧人将玄奘顶骨舍利从日本迎回台湾。初存狮头山开善寺,继移日月潭玄光寺,后存玄奘寺,从此湖光山色又添一胜(图12,T42-2)。
图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灵谷寺分赠一颗玄奘顶骨舍利给台湾新竹玄奘大学供奉,以弘扬玄奘精神。2003年11月21日,为纪念玄奘诞辰1400周年,西安大慈恩寺从南京灵谷寺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于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
目前,玄奘顶骨舍利保存在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个地方,供后人瞻仰。
——刊于《上海集邮》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