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在构思阶段,设计师们往往会根据邮票所要表现的主题,选择一些艺术史上的名作,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融入邮票图案进行再创作。这样的创意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使邮票主题的表达更具有了些许幽默感和趣味性。
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彩绘《驿使图》真实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那里的邮驿情景,被认为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1982年,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发行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小型张,除了边纸上点缀一些图案化的“鸿雁”外,票图设计采取“拿来主义”,直接选用了绘成于公元3世纪前后的名作《驿使图》,让那个骑着红鬃马,手握木牍文书的古代信使成为了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图1)。
图2
1936年,由西班牙共产党和社会党参加的人民阵线成立了联合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但法西斯德国帮助独裁者佛朗哥夺取了政权,扼杀了西班牙的民主运动。现代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以画作《格尔尼卡》谴责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1981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西班牙联合政府成立45周年》小型张,直接将《格尔尼卡》用作票图(图2)。1979年的“国际儿童年”成为当年众多国家邮票的选题。在莱索托的《国际儿童年》邮票上,16世纪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儿童游戏》同样被直接拿来“交卷了事”(图3)。
图4
图6
《维特鲁威人》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于1487年绘制的一幅素描:一个健壮的男人在同一位置上展现“十”字型和“火”字型的姿态,并同时被分别嵌入一个矩形和一个圆形中,在这幅用墨水钢笔绘制的手稿中,达·芬奇画出了完美比例的人体(图6)。而这幅名作的名称则来自一位古罗马建筑师,这位名叫马库斯·维特鲁威的建筑师曾在其《建筑十书》中赞美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
图7
在各国的邮票设计创意中,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是被借鉴得最多的名作。日本1979年的《医疗文化100年》邮票基本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细节,只是将背景色彩改成绿色调,再加上邮票的标题(图7)。1998年,意大利《欧元启动》票图为一组有着欧元标志的齿轮,而意大利的1欧元硬币背面图案正是“维特鲁威人”。邮票上居中那个齿轮上的图形也使用了“维特鲁威人”的形象(图8)。2000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数学年”,摩纳哥的纪念邮票把维特鲁威人与数学符号组合在了一起(图9)。西班牙的《人类的生存环境》邮票上则是象征人类的维特鲁威人与象征环境的地球的组合(图10)。阿根廷邮票以维特鲁威人为素材,表现“反对滥用药物”的题材(图11)。1998年马其顿发行《红十字·防治癌症》邮票,设计者以彩色简笔画重现了维特鲁威人形象(图12)。1995年,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马耳他为本届大会发行邮票,设计者将一个女性人体与维特鲁威人重叠在同一画面中(图13)。为表现世界融合的主题,圣马力诺邮票上的维特鲁威人是用彩色拼板组成的(图14)。卢森堡邮票上的维特鲁威人是个环境保护的“志愿者”,他背对观者,张开双臂,挡住污染源头,保护着身后尚未遭受污染的绿地(图15)。维特鲁威人在墨西哥的《核辐射对人类的危害》邮票上变成了一具骷髅,邮票设计者以“死亡”来警示人们小心过大的核辐射量(图16)。联合国的《世界健康日》邮票以清晰简洁的线条展现维特鲁威人的形象,这是借助于名作向人们介绍印刷技术在邮票制作上的应用(图17)。法国1990年的《法国大革命》邮票主图是大革命期间废奴运动的领导者亨利·格雷古瓦牧师的头像,而在邮票的上方出现了经过变体的维特鲁威人,并因主题需要,加上了象征奴隶的黑种人的人体形象(图18)。
图19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圣经》,是西方艺术史上众多画家热衷于表现的题材,但是没有一位画家的作品能与达·芬奇的相提并论。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不仅标志着他本人艺术成就的巅峰,也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创作的成熟和伟大。在这件作品中,达·芬奇做到了素描表现的准确性和对事物观察的精确性,创造性地使圣经题材的创作向历史源流的文化本义回归,从而赋予了作品以艺术创作的活力和历史意义(图19)。
为纪念2015年米兰世博会,捷克共和国发行了一枚小型张,设计者以米兰世博会的图标“叠彩文字”与名作《最后的晚餐》组成票图(图20)。也许有人会问:“米兰世博会跟《最后的晚餐》有关系吗?” 回答是:“有关系。” 首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收藏在米兰的圣玛丽亚德尔格契修道院。其次,“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作为米兰世博会的主题,为保障人类拥有高质量的食物和水源,它告诫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的晚餐》也是一件与食物有关的画作,设计者选用此画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们继续“作践”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那么,我们今天还在享用的美食,总有一天会成为人类“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