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造纸(纪92—2,图1)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用于记录的材料曾有甲骨、竹、丝绸等,而造纸术的发明上溯至西汉。
有关纸的文献,最早见于《汉书》:汉成帝元延元年(前8年),赵昭仪用“赫蹄”包毒药并在上面写字,送给宫女曹伟能,令其自杀。东汉学者应劭考证,“赫蹄”为薄小纸。
现存最早的古纸,是一张西汉破麻纸地图(TP12—1,图2),它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座汉墓里,纸质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可以清楚地看到用墨绘出的山川道路。为弄清这张地图的具体情况,笔者曾于2002年写信给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副所长何双全求教,他给我的答复为:“名称:天水放马滩纸图;出土地: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党川乡放马滩第5号西汉墓;出土时间:1986年6月;年代:西汉文帝至景帝时期(前179—141年),距今2143年左右;价值: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纸图实物。价值有:(1)纸的产生年代;(2)纸的用途。”
图3
东汉蔡伦(纪92—1,图3),曾任尚方令,长期以来,他被奉为造纸术的发明人,据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修正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说法。“西汉前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纸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国不少地区出土了西汉的古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了西汉前期的纸,上面绘有地图。这种纸薄而软,纸面平整光滑,说明当时的造纸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早的纸。”因放马滩纸地图、陕西灞桥纸、居延金川纸等西汉古纸的发现,现在的教科书说: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公元前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为造纸原料。这些原料容易得到而又便宜,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渐普遍起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图4
“蔡侯纸”的生产,使纸张制作成本大大降低,从而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邮票“文姬续书”(2016—29—3极限片,图4)描绘文姬手捧竹简在书写,这显然与历史记载不符。据《后汉书·列女传》,曹操和蔡文姬谈及她父亲藏书时,文姫回答:先父在世时赐书四千余卷,遭遇流离,已无一存,我尚能记忆的有四百余篇。她还答应曹操缮写这些文章的要求,并请求“乞给纸笔”。当时“蔡侯纸”已诞生,纸张的使用开始普及,对于官员更非难事。故此,“文姬续书”应在纸上而非竹简上书写。片图文姬手持纸质书本,可为票图“订正”失误。
除蔡伦外,我国还有许多古代科学家关注造纸。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J58—3,图5)所著的《齐民要术》里,就有两篇专文,记载了造纸原料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享誉世界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2002—18—4,图6)更对造纸术贡献甚伟。他通过实地考察,得以在巨著《天工开物》(图7)“杀青”篇中,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以竹子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斩竹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烘干。《天工开物》总结的古代多级制浆方法:用石灰水蒸煮;加稻草灰蒸煮;以灰水浇淋;自然发酵等,可以有效清除木质素等杂质,纯化纸浆纤维,提高纸张质量——包括强度。其效果能媲美采用高温高压的现代化学制造纸浆技术。而国外探索出多级制浆方法,比宋应星要晚300年。江西奉新为宋氏原籍,它靠近同省高安,我国发现时代最早的造竹纸的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位于高安。专家指出,该处“发掘出的明代造纸作坊遗迹,基本上反映了从伐竹到制浆的造纸工艺流程,可再现《天工开物》中‘造竹纸’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因而也可以推断,华林应该是当年宋氏拜访地。
古代造纸工艺,除上述《天工开物》提及的荡料、压纸、烘干等外,还有砑光、填粉、施胶、涂蜡、染色、洒金、印花、粘接等。这些工艺多为增强纸张的光洁度或装饰性的。《齐民要术》记述的染黄纸的方法是:先将黄檗内皮切开,入水浸汁过滤,再将余渣“捣而煮之”,“三捣三煮”,每次煮后装进布袋挤汁。四次汁液混和,就可以浸染纸张了。以黄檗染纸,不但可以增加纸张美观,而且能够驱虫防蠹。
图12
纸的发明,不仅为书写,而且也为绘画提供了轻便、便宜的新载体。和墨、笔、砚一道,纸荣登“文房四宝”之座(JHP1999—A—1,图8)。相传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原作载体为茧纸(一种适合书法的滑润麻纸)。而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2010—11—1、-2,图9)是写在皮纸上的。我国流传至今最早的纸本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1300年前唐代画家韩滉所作《五牛图》,也依赖皮纸(HP4—2,图10)。而时代更前的画作,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原本早已逸失,现存者为宋摹本(2005—25)。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用纸,“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的宣纸(2006—23—1,图11)最受书画家青睐。宣纸传为蔡伦弟子孔丹始创,它产于安徽泾县,因该县古代属宣城 ,且宣城为宣纸聚散地,故名。在唐代,宣纸盛行,《历代名画记》《新唐书》中均有相关记载。宣纸主要原料是当地盛产的青檀皮,次要原料有稻草、桑麻等。青檀皮是青檀树枝条上剥下来的韧皮,生长期以两至三年的嫩枝檀皮最佳,其纤维坚韧细长,粗细均匀,远胜其他纤维;出产地以泾县小岭乌溪产的青檀皮最优,其纤维细长,圆浑而均匀,细胞壁薄,吸附墨粒性能好。由于宣纸它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最适合表现中国书画的笔墨趣味,而且“纸寿千年”,所以有“纸中之王”之誉。我国现存大部分典籍、古书画,都仗宣纸之力。至今,宣纸依然是书画家倚重的“文房四宝”宝中宝。例如韩美林笔下的熊猫(T106,图12),憨态可掬,体毛蓬松。若非宣纸独特的晕散笔墨之功,笔力再强的画家,也难以将熊猫的形象表现得如此逼真可爱。宣纸曾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2009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文人墨客对宣纸青睐有加。例如,北宋文豪欧阳修(JP141),与宣纸中的极品——澄心堂纸关系非浅,他起草的《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均挑选澄心堂纸写作。他还在《和刘原父澄心纸》一诗中,表达了获澄心堂纸10张后的得意:“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知谁哉!”同时代的诗人梅尧臣也曾作诗盛赞该纸:“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建堂以藏之。
纸的发明,促成了印刷术的问世。沈括(纪92—5)《梦溪笔谈》记录了北宋毕升在前人基础上,推出先进的泥活字印刷。而活字印刷的问世,不但推进了印刷术的发展,而且进一步繁荣了造纸业。这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功莫大焉。
历史上除宣纸外,我国的名纸还有:晋代子邑纸、侧理纸、茧纸,唐代短白帘硬黄纸、粉蜡纸、桑皮纸,宋代张永自造纸,元代黄麻纸、铅山纸、常山纸、上虞纸、英山纸,明代大内白笺,明清的福建玉扣纸等。
根据造纸原料的不同,纸张可以分成麻纸、皮纸、藤纸、竹纸、草纸等。以多种原料造出的纸称混料纸。宣纸即为青檀树皮主要配搭稻草的混料纸。草占2成,皮占8成者称特净;草占7成,皮占3成者是净皮;棉料则草、皮比例为4∶6。制作宣纸使用混料既可以节省成本,又能适合不同的书画需求。
废纸也可以成为造纸原料。古代称之为还魂纸,现称再生纸。《天工开物》中就有制作还魂纸的记载。我国存世最早的还魂纸,是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写经纸《救苦众生苦难经》,它来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JP89,图13)。需要补充的是,莫高窟藏经洞藏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亦为后代保存了珍罕的古纸实物,为专家研究古代造纸工艺提供了实证。例如,该洞所藏《法华经》,系618—741年遗物,已使用涂蜡与染黄技术。在敦煌纸中,还发现了填粉、水印等造纸工艺。使用废纸造纸,能节约能源和原料,降低成本,更有利于环保。据介绍,使用1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约800-900公斤,可节省木材3立方米,同时节水100立方米,节省化工原料300公斤,节煤1.2吨,节电600度。中国邮政部门紧跟时代步伐,曾利用再生纸印制贺年有奖明信片HP2011(普通型),并在明信片反面左下角注明“采用再生纸印制”(图14)。木材是现代造纸主要原料。为了保护天然原生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当下,再生林受到重视。HP2012(普通型)即使用再生林纸印制(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