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王保祥:闲话《中国剪纸•小别母》

$
0
0

本刊今年第1期有文介绍,“《小别母》是晋剧传统戏《蛟蛸帕》中的一折。”此话差矣。

1)晋剧还是蒲剧?

山西的主要剧种为四大梆子: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各有其流行区域,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辐射,但主要根据地基本上不会改变北路梆子流行于以大同为代表的晋北地区中路梆子行于省会太原和晋中、晋东一带,上党梆子行于晋城及长治周边,蒲州梆子则风行于晋南晋东南地区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准确地表达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文习俗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换言为“一方水土一方戏”也完全可以。

《小别母》的剪纸作者苏兰花(19061995是运城新绛县人。运城地区古称河东,与陕西省相邻,无论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明显地近陕西而远山西。蒲剧与秦腔同出一源,早期都属“陕山梆子”,后来才演变为两种戏曲。晋剧虽然源于蒲剧,许多剧目从蒲剧继承而来,但经过百余年的演化,早已迥然不同。长期以来,在运城地区广受欢迎的除了蒲剧,就是陕西的秦腔、眉户,或者上党梆子,晋剧排不到前列。

据报道,剪纸大师苏兰花一直生活在本地(仅在1986年去过一次太原)。一个人自幼看蒲剧,听蒲剧,熟悉蒲剧,在蒲剧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九十年,她剪出来的作品竟是晋剧人物?不大可能。

2)《蛟蛸帕》还是《鮫绡帕》?

传统戏中常常见到一戏多名的情况,如《梅绛亵》又叫《梅绛雪》《梅降亵《牧羊卷》又写成《牧羊圈》《牧羊券》这是由于早期戏曲艺人多不识字唱词、曲谱往往靠口传心授,对错别字并不细究。加之用字规范性远不如现代,所以编写剧本难免疏误,将错就错。因此,《鮫绡帕》写成《蛟绡帕》《蛟蛸帕》,也不算例外

2007年最新版的《蒲州梆子志》中,该剧名称为鮫绡帕(秦腔中也有此剧)永寿庵》和《小别母》两折

从词义来看,“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借指薄绢、轻纱。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鮫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古诗词中也常看到这个词,罗隐《江南行》:江烟湿雨鮫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李商隐《玄微先生》龙竹裁轻策,鲛绡熨下裳”陆游《钗头凤》中“山依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更是人所周知。“鮫绡帕”显然是手帕或丝巾一类的织品,有人写作“蛟绡帕”,词义相通,也不算错。但写成“蛟蛸”则是毫无依据的别字,没有道理继续以讹传讹。

                    ——刊于《上海集邮》2018年第4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