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1997年,克罗地亚曾发行1枚高面值的大型绘画邮票《波黑战争》(图2),图案中裸奔的小女孩,明显袭用了美联社的越战照片《战火中的女孩》(图3)。(1972年6月8日,一架南越飞机误将汽油燃烧弹投向南越军队与平民,惊恐万状的孩子沿着公路逃跑。美联社摄影师黄功吾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裸奔的女孩才9岁,名叫潘金淑。照片控诉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极度恐怖与巨大痛苦,发表后激起美国国内更大的反战浪潮,终于“提前6个月结束了越南战争”。)
波黑战争在1995年停止以后,波黑的政体很奇怪:穆族(信仰伊斯兰教)、塞族(信仰东正教)、克族(信仰天主教)三方的头面人物轮流担任总统。在波黑,存在3个相对独立的邮政系统:总部位于萨拉热窝的波黑邮政(属于穆克联邦),邮票标注拉丁字母的波黑国名;总部位于巴尼亚卢卡的塞族共和国邮政,邮票标注西里尔字母的塞族共和国国名,从2005年起又加注波黑国名;总部位于莫斯塔尔的克族邮政,邮票标注波黑国名和HP Mostar。上述不同系统的邮票,角落里还加印一些小标记(有时有,有时无),如箭头、小信封、弯弯扭,等等。
这种状况,也许给集邮者增添了辨别的异趣,可对于一个完整的国家来说,总是暴露出它的不稳定性、不安全感。
莫斯塔尔老桥 位于莫斯塔尔市中心、横跨奈莱特瓦河的莫斯塔尔老桥,是一座高高耸起的单孔石桥。桥宽4.55米,长27.34米,拱顶与水面的距离为29米,桥的两端各有1座石砌的桥头堡。该桥始建于1566年,在1993年波黑战争期间被炸毁,进入新世纪后,花了3年时间重建(利用原桥残留部分,以及从河底与邻近地区挖掘的石料),于2004年竣工。
该桥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桥下的街道十分狭窄,用河底的大卵石铺路,小店栉次鳞比,商品琳琅满目,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奈莱特瓦河潺潺流过,卵石滩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对岸有土耳其式的石屋,一家连着一家,有的墙上密布弹孔,已经人去楼空。由于桥拱高,河水深,每天有人表演从桥上跳水。因此,有人站在桥栏杆上,来回吆喝收钱,一旦凑满数额,就有人出场表演。由于桥拱特高,桥面每隔两步,砌有低低的隔道,可以起到防滑、借力的作用。这种“皱隔桥面”,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足见古人设想的周全。
桥头小铺里,炮弹筒、子弹壳改制的工艺品和玩具,堆积如山,令人联想起那惨绝人寰的战争。
图4
早在1906年,奥地利占领的波黑发行过一套16枚邮票,包含1枚莫斯塔尔老桥(图4)。1942年,德占区1枚邮票印样(未采用设计图稿),留下了当年莫斯塔尔老桥的面貌(图5)。1966年,南斯拉夫为莫斯塔尔老桥400周年发行了纪念邮票(图6,邮票上印有1566-1966字样)。1995年,波黑发行《桥梁绘画》邮票,全套5枚中有一枚莫斯塔尔老桥,小字标明“1566—1993”,记录了古桥被炸毁前的最后情景(图7)。画面左下角,有居民宅中的剩水,不停地贯入河里,宁静的空气中似乎传来人的足音。1995年,意大利发行了波黑莫斯塔尔老桥的纪念邮票,邮票图案中,老桥两端各画1座塔楼——顶有星月的清真寺和顶有十字架的教堂,意味着桥梁两边的穆族与克族,恢复了和平的关系,而欧盟的旗帜在上方庇护他们。附图的极限明信片,展示了老桥重建后游人如织的景象(图8)。
图9
2004年波黑发行1种精美的莫斯塔尔老桥异形小型张,它含2枚邮票,小型张像屏风一样,巧妙折叠后,展示出一幅古色古香的老桥照片(图9)。同年,克罗地亚也发行了邮票,纪念莫斯塔尔老桥的重生(图10)。2005年,波黑一套4枚的风景邮票中,又包含一枚莫斯塔尔老桥(图11)。2012年,波黑邮票再次展示莫斯塔尔老桥一带美丽的景色(图12)。
图13
萨拉热窝事件 老年人都知道故事影片《萨拉热窝谋杀事件》,讲的是1914年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地利皇储夫妇,从而诱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图13,电影海报;图14,1917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逝世3周年挂号实寄首日封,贴全套票,销萨拉热窝K.und K.军邮戳,挂号条为Sarajeve7/201,手写字迹褪色;图15,2014年奥地利小型张,萨拉热窝事件100周年,画面描绘了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拉丁桥北侧,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的情景)
在我们的旅游大巴开往萨拉热窝的途中,游伴老郭忽然站起来宣布:“我要告诉大家,影片《萨拉热窝谋杀事件》的译制导演,就坐在我们的车中!”
全车欣然,我妻子的身份从此暴露。
图16
下车后,大家涌到刺杀发生地、著名的拉丁桥旁照相,并观看附近大楼墙外展示的历史资料。我不禁联想到许多邮品。老城的清真寺、钟楼、圆顶屋、铁匠街,都曾登上邮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而今日那一带,古朴的气氛依旧不变(图16-18,1906年波黑邮票印样,萨拉热窝清真寺与集市;图19,1930年代明信片,萨拉热窝街景,清真寺前圆顶的八角亭,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塞比利喷泉,水从前后的石槽流出)。当然,萨拉热窝作为波黑的首都,在新市区,现代格调的高楼也纷纷拔地而起。
图20
很久以前,我在网上买到2枚老信封,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实寄封。一是1918年从萨拉热窝寄往萨格拉布的挂号封,贴有早期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盖邮票3枚,可见到萨拉热窝清真寺与集市的旧貌(图20)。另一为战后沿用匈牙利的邮资片,邮资图加盖波黑国名,增贴了波黑的加盖邮票,1919年4月11日从萨拉热窝寄出,到达萨格拉布的落地戳为4月13日(图21)。上述2件历史转折时期的实寄封片,都具有不可复制的文物价值。
由于收藏了这些老封片,当我亲身来到萨拉热窝时,对这座城市似乎怀有特别的亲近感。遗憾的是,铁匠街的小店铺里,虽然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却再也找不到一件集邮的东西了。
图22
波黑的风光雄伟壮丽,高山起伏,层林尽染,激流成河,碧波荡漾。从它2012年的《旅游》邮票上,可以略窥一豹(图22)。
“方寸”点评 波黑邮票擅长“制造气氛”,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这里略举数例。
图23
2002年小型张《反对恐怖主义》(图23)——邮票的主图是地球,意味着全球性的行动;边纸画两枪刺刀相交,突出了战斗气氛;最有创意的是地球上那对直视您的眼睛,饱含焦虑、痛苦、愤恨,这是对主题的深化,直击观众的心灵。
图24
2001年《欧罗巴系列·风光、天鹅》(图24)——乍看去是公园里的日常景象,但放在历经战乱的巴尔干背景下,这是一幅多么值得珍惜的和平图画。阳光透过树梢,一对白天鹅在游弋,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草地上不见人迹,多么温暖而谧静,但愿战火永远不再发生!
图25
2005年《萨拉热窝有轨电车110周年》(图25)——萨拉热窝建造有轨电车,比维也纳还早,多条线路构成了城市的特色,一个多世纪以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小小“方寸”,抓住了黎明前的瞬间,古老的路灯尚未熄灭,而头班车已经在等待乘客。邮票以淡黄色调为主(晨曦融合着灯光),红、棕、黄、白交叉渲染,巧妙地向上托出年份与面值。画面营造出朦朦胧胧的氛围,它能勾起市民们多少难忘的记忆啊!
图26
2008年《北京奥运会》邮票,把跳高、游泳运动员,与红色的中国地图,以及“鸟巢”、“水立方”等赛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赋予有限的“方寸”以无穷的表现力(图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