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上阶 筹划集邮节犹如编导春晚,每年不懈苦思,试图奉献新意。日前欣闻常州国展已辟原地类,获此大好消息,上海邮展紧跟形势,立即调整35框,发挥多家原地集邮研究组织在沪的优势,对参赛展集在数量中求质量。
分流减负 本刊编发增刊已成集邮节后的固定节目,今年因长假紧贴集邮节,第3期不及发布主、分会场“排片表”,延至第4期改作汇总表。集邮节邮展的评审感悟,特别是原地类展品评审员的指导性意见,都在增刊向读者汇报。
获奖目录 本期没有发布集邮节邮展的获奖目录,也是为了避免与增刊重复。近些年来,集邮节的邮展目录已成定式,32开三折,纸、幅相同,收集保存亦成乐趣,而获奖目录则在本刊发表,既为邮展目录订正,又可保存更多资料。
永不贬值 随着通信功能的式微,邮票的集邮经营效益相对看涨。西方大国普遍发行永久邮票,消除集邮者对有价票证贬值的担忧,不失为一种先进的营销手段。
互为附件 在通信文化领域,信函才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信封只是一种附件。电报抄单在集邮范畴只是电报封套的附件,但它是一种与格式封套配套的格式附件,本期展示者更是迄今所见的“最早”,且收报人是中国邮政史要员,即使是附件,也不失其重要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