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朱勇坤:邵洵美与《中国邮票讲话》

$
0
0

图1

邵洵美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身为诗人、翻译家、出版活动家。他写诗、撰文,开书店,印杂志,办印刷厂,先后出版《狮吼》、《金屋》、《新月》、《诗刊》、《时代》画报、《论语》半月刊、《人言周刊》、《万象》等十几种刊物,确是那个年代的风云人物。而他寄情于集邮仅短短的四个春秋,集邮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专注意可以作为文章题材之票品,求其未经前人道及之变体而收集之”, 也就是说是集邮是为写文章搜集素材;其次“发宏愿撰著介绍全部国邮之专著”要为“宣传鼓动专集国邮之风气”。他涉足“绿衣红娘”的收藏脍炙人口、《中国邮票讲话》的写作轰动报坛、绵氏上海邮票会英文讲稿的译述开邮学探讨之风,在中国邮史上留下了不同凡响的足迹。

 

一、邵洵美的集邮历程与“绿衣红娘”的收藏

邵洵美(19061968),浙江余姚人。原名云龙,后改名洵美。笔名有郭明、荀枚、初盦等。新光邮票会顾问(图1

1941年因陪伴喜爱邮票的儿子“游观各邮肆,始惊识国邮种类之繁迹,史实之重要[一芹:海上邮人小志32 ·邵洵美/《国粹邮刊》第33]“乃从陈志川借阅《邮乘》、《华邮图鉴》而卒读之,以为蓝本,从事集邮,并广搜邮刊研究,邮识大进”。[公孙柳:邮人邮事甲集]

邵氏集邮虽晚,但集邮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专注意可以作为文章题材之票品,求其未经前人道及之变体而收集之”。[邵洵美:万寿大字长距新变体/《国粹邮刊》第15]

他说 “余在集邮界为极后之后辈。对中国古票,仅知大清晚年有蟠龙图案之邮票(即帝国伦敦版无水印票)半分、分、二分、三分四种:幼年时曾亲自贴用过也。前年中秋后,始得观华邮丰采。一见如故,大有相逢恨晚之感。但以一穷措大而染此阔嗜好,实在太不识相。遇见珍品贵票,都只得目逆而送之。为解嘲及自慰起见,于是专在古票中,求其未经前人道及之变体而收集之”。

为此,他以“未见经传”为目标搜求未见著录,但有邮学研究价值的邮票,集得孙中山主持设计的飞机图样票、红印花小2分绿色加盖票等珍品。又“从友好假《邮乘》、《华邮图鉴》而卒读之,深惜中多未完之稿,且旧日言论,不无过时宜补正者,遂发愿撰著介绍全部国邮之专著。”[一芹:海上邮人小志32·邵洵美/《国粹邮刊》第33]

为了购得红印花小2 分绿色加盖票(实乃试盖样票),邵氏以“催妆诗”、“定情赋”殷切求购甚而“扬言不复遣归,宁为玉碎”,与邮界同人展开了一场堪称史无前例的夺邮大战,震动中国邮界。

“绿衣红娘”的学名应称为“红印花加盖绿色小字‘暂作洋银二分’试样票”,是邵氏将此票比作“绿衣红姑娘”,也可以说是邮界将珍邮拟人化的嚆矢。他在给陈志川的信中说“得一亲眠思梦想之绿衣红姑娘,不胜自庆有缘”,告知陈志川希望宋慧泉“放松条件”割让于他“以示‘英雄不为美人迷,反叫书生魂梦颠’”。[邵洵美致陈志川函]



图2

1897年,清朝发行红印花票加盖大清邮政邮票。在红印花加盖暂作洋银二分邮票中,有大小字两种。一般都是黑色油墨加盖的,只有极少几枚是用绿色油墨盖的。香港邮学家李颂平认为:“过去邮人对此票来由,莫衷一是,迨交通部邮政总局举办邮票展览时,亦曾有同样之票展出,但该票已盖上SPECIMEN字样,于是始确定其为试色样票,然此票存世之数量,仅不足10枚也,相传为北平白纸坊财政部移交下来之旧物。” (图2

此票最初由陈志川以重值购自一西人集邮家。因为当时只发现了一枚红印花小二分绿色加盖票,无法确定其价值,甚至有人怀疑为化学变色[惜邮馆主:国邮古票不见经传之新变体/《国粹邮刊》第2],而陈志川又以研究大龙邮票为主,因此就想把藏品转让。1941年,宋慧泉得知此事后将其买下。

此后,邮界确立了红印花小二分绿色加盖票的珍品地位,并命名为“绿衣红娘”,致使陈志川后悔不已 

自从探明“绿衣红娘”的真实来历后,邮家开始对这枚邮票追逐不休。1944年,上海的集邮家王纪泽、郭植芳、宋醉陶、邵氏都想一睹“绿衣红娘”的风采,于是邀请宋慧泉携此珍邮来上海。据宋慧泉后人撰文回忆,在接风宴上,宋醉陶以若干万寿加盖改值的变体票和商埠邮票换走了“绿衣红娘”。邵氏闻讯后,在宋慧泉的送别宴上,商请主人借此票赏玩数日。宋醉陶心想好事已成,就同意了。数日后,邵氏请宋商让,宋不肯,又许以重金,仍不为所动。邵氏爱票成痴,不惜再三恳求,并“扬言不复遣归,宁为玉碎”。宋醉陶虽“恶其无聊,然颇鉴其诚”,又经亲友调解,只得忍痛割爱,最后,邵氏以比原交换价高出 7 倍的价格从宋醉陶处购得。


图3

宋醉陶忍痛割爱后,在《国粹邮刊》上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二文详记其经过。其第二篇的文中慨叹“一代名姝,垂手失去,虽曾归余,而未尝有一夕之欢”。[宋醉陶:无可奈何花落去/《国粹邮刊》38](图3

邵氏“强聘夺爱”,此事同样惊动邮坛,人们不免称奇。张包子俊撰文称“是花娇产申江,惊人才貌,燕赵远游,风尘劳顿,今则名士美人,藏娇金屋,定将邮传佳话矣”。



图4


图5

1948 5 月,邮政总局和上海新光邮票会联合在上海举办邮票展览会。出展时邵氏“声明须与小一元为配偶”,以显示它的罕贵。当时马任全的小壹圆旧票陈列在第一室,其他布置已齐,将“绿衣红娘”置于小壹圆旧票之上,而马任全又不赞成,此时“旋得霍君(霍雪侯)之小一元新票,乃重新布置,将两小一元票,分为左右,以红娘介其中,名实相符,始获解决”[王纪泽:会场集锦/《新光邮票杂志》1 53],一时成为沪上报纸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图45

 

二、邵洵美的《中国邮票讲话》





图6

邵洵美“为当代文艺界知名人士,鸿著散见国内外书报”。邵洵美的第一篇集邮文章《民国试制票中之珍品》发表于《国粹邮刊》第14期上,陈志川评价其“移其一部分兴趣于集邮一道,研究极得心得”(图6。旋在《国粹邮刊》刊发由邵氏翻译并穿插11条评注的绵嘉义《海关首次大龙票重要史料》。


图7

19437月起,邵氏还以笔名“护封”和“龙头楼主”在《人生》杂志刊发邮文,1949年尚有《谈小龙加盖票》见载《浙江新闻副刊·中国邮报》(图7


图8

邵洵美的邮学著述以《中国邮票讲话》(以下简称为《讲话》)影响最大。194331日起,邵氏以初盦为笔名,在《新申报》连载60天计60篇。文中谈及中外知名集邮家近50位,引用中外集邮书刊10余种,对当时中国发行的邮票进行了系统生动并富有创见的介绍。《讲话》的写作目的,邵氏言“希望一般素来不集华邮的同好,能因此更明了华邮的价值;一般平昔不集邮的,能因此了解集邮的趣味”。(图8

为了写好讲话》,邵氏“搜求关于国邮的书籍与刊物,得空总跑到几家大邮票公司去翻看选票册”,对于邮学书籍之阅读,尤为努力。”(张赓伯语)

《讲话》还在连载中便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黎永锦的评价是“《讲话》整整六十篇,能于两个月中按日不断刊出,却非容易,况资料充沛,一贯有序……一般素不集华邮者读之,亦颇感趣味”[黎永锦:《讲话》后有感/《国粹邮刊》20],所以“其影响足使报纸销数,为之激增”。作者不断收到要求“补配” 报纸的来信,由于刊登“第一篇前言”的报纸,作者自己仅留有一份,邵氏只得将“三月一日的本报,放在吕班路二百十一号该社(指金门邮票社——本刊编者)门市部,供集邮同好借阅或抄录,时间每日下午二时至四时”。

邵氏很想在《讲话》连载结束后出一单行本。他说“从诸位来信的踊跃上看来可以知道我的工作已得到相当的效果。这是一个写文章人最大的安慰,我本人也引为非常荣幸与愉快”。他对单行本内容的设想是“开始须略谈集邮的利益:如何可作精神的安慰,如何可作是心意的锻炼,以及同时如何可作储蓄与投资看待。接下去便讲集邮的常识:什么叫做正票,变体,试制票,试印票,对倒,方连,版式?怎样去研究齿孔,刷色,背胶?怎样去分别石印,雕刻钢版,影写版,铜版?此后须说明集邮者应备的工具与其功用:如量齿尺,验水印盘,胶水贴票纸,玻璃色票纸夹票簿,贴票簿之类。”

遗憾的是,由于“要印刷这样一部七八万字的小书,若以一千本来计算,所费将近万元,而这一类书籍的销路又不会十分大。注定是一笔亏本生意,我实在不忍去害人

他期盼“集邮者多了,邮学书籍便有销路,著作与出版的便自然兴奋。反之,著作与出版的能加倍努力,当然能造成许多新集邮同好,刊物的销路便也因之增高。所以这是要双方合作的。”故邵氏又说“我觉得这本‘集邮小手册’正是目前初集邮者最欢迎的一部书籍。从最近收到的来信里看来,我感觉到有一本书是不可少的,那便是集邮入门一类的书籍。有几位同好虽然也写过些这类的文章,登载在邮学刊物里。不过既是定期刊物,过了期便买不到。”

 

三、邵洵美的邮学著述

1、“有钱时上邮票店添些新票,无钱时向人要些旧票”

针对当时邮人集邮贪大求全的现象,邵氏分析说,既便是有钱人邮票收藏也“不敢说齐备”。他举例说:“中国的周今觉,美国的史带,英国的台维德爵士,也是各有千秋,互见短长,谁也不敢说齐备”。“所以我们不妨划定一个时期,或指定个种类,独辟新径,与众不同”。应该像“陈志川氏专收海关第一次大龙票,刘子惠氏与宋沅清氏专收万寿票,徐慕邢氏与王纪泽氏专收印花加盖票,黎永锦氏专收商埠票,钟笑炉氏与王德庆氏专收现代票”那样来集邮。

邵氏就此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穷措大”集邮法,“有钱时上邮票店添些新票,无钱时向人要些旧票”,“用去了不到一百块钱,竟然已拥有一部国邮全集,从普通的旧票里,也可以发现变体,撰求版式,鉴别种类”,从中挖掘出稀少变体。他还提供了自己的“先从收集小数值的正票着手,其中也有比较贵的,并不急急乎要购备,直到有了一笔闲钱,方始买来贴进邮集”,这样的循序渐进的集邮法,“和我同样的穷措大可以从此地去发见真理(邮票)”,清蟠龙宋字一分票壬字头变体就是“在旧信封上发现”的

2、“一般经济集邮家,从烈士票着手”

从普通邮票里,也可以从中挖掘出稀少变体,邵氏以烈士像票为例向读者极力推荐。“现在烈士票,北京老版,商务有水印无水印票,均可由面值购得,总共不过五六元。北京新版,那么在上海的集邮店去买,所费也有限。连那枚四角叠版变体票在内,也只一百余元”。而这枚四角叠版变体票“是一个小孩发现的,这消息发表出来,寂寞已久的集邮界便服了一帖兴奋剂,大家都到自己的邮集里去觅实了”不过,邵氏没有一味强调变体票的价格,而是强调“烈士票是我国近代票中最有趣的一种。”“可以从齿孔,刷色,纸张上,去研究异同。”因为“收藏是一种趣味,没有钱的也可以享受”

为了“怂恿一般经济集邮家,从烈士票着手”,邵氏还把自己“去年从浙江一个县份里,买得一小批三角,八分,三分,尚有十几枚复品”提供同好,“可附足回件邮费与空白信封以同数值之现行邮票交换。”

以此不计利益不嫌麻烦地为读者服务,没多久,邵氏便收到了一大批读者来函,要求交换“前期港版烈士票”的不知有多少。“我一一专函答复,将邮票如数寄去。现在所有的复品全部完了,交换只得停止,务请诸位原谅。”

他不提倡仅为谋利而找变体票,故他又说“当时集邮家得讯最早的,便都拥到集邮处与各邮局去,凡见印有此版号的便尽量购买,一时获利甚丰。严格说,这种当然不是集邮家应有的态度,尤其是可获得到相当利益。”

然而,为了引起邮人的集邮兴趣,邵氏还是撰文,告知怎样发现邮人比较关注的“四角叠版变体票”

他一方面反对收到邮票的第一件工作便是去查觅有无变体,一方面他还是以自己印刷技术的实践经验,就印制邮票的雕模、制版步骤与印刷颜料的色泽来研究、鉴别变体邮票,把新发现变体票向读者透底,又一次将“民字多点”的三十周年纪念票“在此地发表,愿同好大家各人自己的邮集里去找寻一下”,因为“我国历来的纪念票里,均无变体,现在有这个发现,定能使集邮同好,增加不少兴趣”,强调的是,此能“增加不少兴趣”,担心的是被人“以为奇货可居,而大抬其价,否则我却免不了要被人指为‘祸首’的”

3、“诸位看了也许要当作是神话”

当时有集邮家宣称“集邮是无国界,无贫富,无阶级的一种公共娱乐;倒不是大资本家的专有品”。[李隽青:从不景气的邮界说到平民化的集邮/《新光》22]但是对于大众而言,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集邮消费,还是令人难以承受的。难怪时人感叹:“一套纪念邮票,已去斗米之资。虽欲珍藏,安可得哉?”[陈天一:纪念邮票宜于小数之我见/《邮票新声》33/4]唯有以洋行、银行职员、工商业者等经济收入属于社会中间及以上水平为主体的集邮者,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从事集邮这项活动。

 

对此,邵氏在《讲话》中,为集邮者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集邮方案。

一位“境况很拮据”的集邮者在听从他的指导,专集烈士像票后,注意到齿孔与变体,仅“在第九十九版号的港版无水印一分烈士票里,发见有十六枚小变体”,“有的是在旧信封上发现的,有的是同好处交换来的。”“共用去不到两百块钱,贴满了烈士票的练习簿却已有三十多本。”“这位朋友现在已成为烈士票专家了。”[护封:谈集邮/《人生》11](图7

由此被邵氏称为“神话故事”。而邵氏对此的评价是“这里面他所得到的愉快,可以说并不是金钱买来的,其实金钱也并不一定买得到”下为邵氏披露他在处理读者来信时的情形,读之,我们不难窥见作者在写作那一组组文字时,为了造就这些“其实金钱也并不一定买得到”的“神话故事,心中激荡着的对读者的厚爱和蕴藏于作者的丰沛的邮学含量:

——“我每天要写一篇‘讲话’,还有别的事情,实在抽不出时间写信。这些‘讲话’发表以来,有许多读者,一向不知道集邮的,竟然发生了兴趣。写信来和我讨论的,问我华邮何处去买的,要我解释集邮上各种问题的,不知有多少。”

——“昨天晚上,好容易把叶转来的,最后一批诸位来信,答复完了。一共三十四封。真抱歉,里面有两封还是前星期收到的”。而“这三十四封来信,只有四封附着回信的邮票,两封同时更附着空白信封。诸位有什么问题要我答复,我赔些邮票是无所谓的;不过目前纸价高涨,这三十二封的信封与信纸,却要化一笔钱”。“有几位先生,在半张信笺上,竟然提出十多个问题。那怕是极简单的答复,也得费去半个钟头”。

4、“这种混乱现象,我无以名之”

他描述沪上当时“不到两个钟头,已把邮局存票完全买完的炒邮情景,“简直与轧米轧油不相上下”。“不道德之邮商,极宣传之能事,言此票发行如何之少,转瞬间,获利数十倍。”

感慨“这种混乱现象,我无以名之”。批评“专从金钱为目的者,把邮票当作稳妥的货物”。他说“集邮虽然也有人当作一种投资的目标,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大家看它也会涨价,也有市面,同时又简便,又自由,竟大量购藏,无形中票价被他们抬高了不少”,“变成囤户了”。

他分析炒邮的危害一是“疯狂过去,立刻惨跌”,“因为邮票的涨价务须经过历史的试探与实验,短时间内印刷与发行的数量,既无从探悉,凭了什么在几个月内涨上三百倍”。二是“这种人的目的,大半并不真在集邮,但是国邮的市价却被他们一天天抬高,从此凡有新票发行,大家便争先恐后,你抢我夺,集邮家受到的苦楚,实难形容,普通商人变成集邮家、集邮家变成邮商、邮商变成囤户”。指出“合理的涨价,可说已相当经过历史的试探,除非当局重印发售,价值难以回跌。不合理的涨价,乃有人撵纵之故,市价涨到不能再涨的时候,操纵者陆续出让,甚至供过于求,价值便会惨落”。

 5、“究竟那几种可称为‘民国四珍’却有重行估定之必要”

周今觉提出将红印花原票、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红印花当伍圆倒盖邮票和伦敦版宫门二元中心倒印邮票并称“华邮四宝”之后,又提出“民国四珍”。此四珍有“二元官门倒印”、“三分暂作二分倒盖”、“四分暂作三分倒盖”、“限新省贴用误作限省新贴用”,基本得到邮界的认可。

然而,邵洵美则数次撰文对“民国四珍”提出质疑,焦点是“民国四珍”中的两大倒盖变体“只有周先生一人购得”。甚至怀疑“三分暂作二分倒盖”、“四分暂作三分倒盖”皆有赝品的可能,其依据主要一是据陈复祥云“薛多尔氏恐其伪,拒之”;二是邵氏经采访“退休的邮政要员”,得悉“这类倒盖,都是外面伪造,外国的照相制版与印刷术又精美,便是仿造出来的,我相信一般人也已经不容易鉴别了”;三是“全凭外国邮刊的记录,人云亦云,难得分辨”真假;四是“周先生(周今觉)以一百元左右之代价,得到一个单枚,一个四方连,岂以价廉而为物必美”? 邵氏意为“其中必有原故”。

综上所述,邵氏得出:周今觉“贸然独断创‘民国四珍’之名,而将此二票列入。但他仍认为:“‘民国四珍’这一个名词,自《邮乘》发表以后,集邮界已互相引用,可说已有存在之价值。”这与全盘否定有很大不同,他认可周氏的“四珍四宝”说,在宣扬华邮国宝中的作用,他说“我对于周先生的文章一向极为佩服。他的《邮乘》对宣扬国邮的功绩更不可抹煞,他平时对邮学上一切疑点无不追根究原,推敲辨正不愧是一位邮学家。”

不过,邵氏对周氏“能言善文”还是颇有微词。他说“我们因此联想起‘民国四珍’这一个名字的来历。据说完全是周今觉先生一人所创。当时国人集邮家中,以周今觉先生之收藏为最多,他犹能言善文,并且自己出版与编辑我国当时的权威邮刊《邮乘》,说话自然有一般人信从。”他在另一文中举出袁醴波一例来说明自己“对他的‘职业道德’发生相当的缺憾”。所以,他强调“究竟那几种可称为‘民国四珍’却有重行估定之必要”。继而希望“我国集邮界的最大权威”——新光邮会“能用极严正之态度作一个最后的判断。”并提出五个问题,认为新光邮会有“他们不能推却解决的责任”。

其中,一是提出“国邮的真正价值应由国人来决定,像以往那般全凭外国人的目录,应认为是我国集邮界的奇耻大辱”;二是“编印国邮标准目录,使集邮家有所遵循,以免受无耻之辈的欺骗与怂恿。”

他对新光邮会寄予期望,“许多未见经传的变体,邮会应审查其真伪,而确定他们的地位与价值;集邮界中时有无耻之辈,利用欺骗手段而获厚利,邮会应尽量检举,给以道义上之惩戒;揭破集邮界中之黑幕,如操纵垄断抬价,囤积居奇等恶现象” 。

6、“集邮绝对不是有钱人仅有的享受”

他在《讲话》开篇中,就道出他撰写《讲话》的目的是“使大家对集邮能有真正的认识,将来更拟多登科学研究讨论与介绍文字,使初集邮者有相当的邮识,而得享受集邮真正的乐趣”。

一是告诫邮人:“集邮家不必一定要是邮学家”,但应“将自己的收藏,分门别类;查明他们发行的日期,全套的种数,变体的特点,版式的异同,详详细细在邮集上注写清楚

二是告诫邮人:“集邮绝对不是有钱人仅有的享受,没有钱的人,一般地可以集邮,一般地可以成为集邮专家。你不妨从即日起,对你自己收到的函件留心,在你家里箱箧中寻找,或是向你亲戚朋友处索取,保你经过相当的时间,一部洋洋大观的现代国邮专集便为你所有了”。特地向读者介绍《国邮简目》对辨别变体有参考价值:“好在定价不贵。况且里面还有全部国邮的简单说明,各种古票新票的辨认法,邮学专门名词的讲解,国邮珍票的注说,以及华邮专家的体论”。

邵氏“对于邮学书籍之阅读,尤为努力。故所得邮学智识亦日趋猛进,况研究既力,对于任何邮票均随时仔细考虑作为研究资料”。[(《国粹邮刊》)编者:万寿加大字长距五分票“作”字外移之变体/《国粹邮刊》第7]

为此,他极力向读者推荐《邮乘》《邮学月刊》《邮讯》《邮典》等集邮书刊。

(文内所引除注明外,均引自邵洵美《中国邮票讲话》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