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扁壶为扁腹之壶,陶、瓷制品多见。陶制者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并一直流传下来,秦、汉时期沿袭,唐三彩中也还有发扬光大之作,以宝相花等为装饰(明信片,图1)。瓷制品最早见于西晋墓葬,直口,扁圆腹,以划花装饰,圈足亦扁圆形。南北朝时器型缩小,肩部双系,腹部印花(明信片,图2),图饰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宋时,此类器物正式称扁壶。辽代还有一种皮囊壶,系模拟马背民族盛水的皮囊而制作,它扁腹,直身,短流,有系眼,甚至两侧随形起线,以追求皮革缝合痕迹。西夏也有民族特色浓郁的扁壶制品,产量大,质量精,多用精美褐釉剔花装饰。元代,许多瓷窑争相烧造扁壶,并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珍品。如磁州窑出品的元·龙凤纹扁壶(T62—5,图3)、元·龙纹扁壶,四系小口,造型秀美,釉下黑花,纹饰生动,充满民间艺术气息,令人称赞不已。而首都博物馆所藏景德镇窑元·青花凤首扁壶(编66,图4)更是闻名遐迩。此壶1970年出土于北京旧鼓楼大街元大都遗址,高18.7厘米,口径4厘米,主要以青花凤纹装饰,并加绘盛开牡丹。凤身在壶腹,而凤嘴巧妙地化作壶流,凤尾则卷起成壶柄。刚发现时,壶身完整,但不久却自碎成了48块。经上海文物修复专家蒋道银妙手,费时13个月后,凤首扁壶重放光华,不仅碎片原样黏合,而且修补破洞17处,补绘纹饰也恰到好处。它现在被视为镇馆之宝,但其实出窑时它就是一件残次品。蒋先生在修复时注意到:壶柄施釉不全,壶站立后竟然向前倾斜。有趣的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也藏有一只元·青花凤首扁壶(图5),高18.5厘米,口径也是4厘米,1999年出土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可惜稍有残破。与北京那只壶造型一致,纹饰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凤尾花样不同,北京的为卷草纹,新疆的为锯齿纹,牡丹花样也略有差异。专家将两者称作一鸾(雌)一凤(雄),前者为鸾,后者是凤。2009年3月,鸾、凤团聚于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引得观众啧啧称羡。
图6
图6
明代洪武年间,汲取西亚文化的营养,景德镇始创抱月瓶(又名宝月瓶、月光瓶),它是扁壶中一类特殊的品种,且早已不是盛装液体(酒、水、奶)的实用品,而成为一种陈设瓷。宝月瓶因腹若圆月而得名,口小,颈直,颈侧有对称的双耳,以青花或斗彩、颜色釉装饰。永乐、宣德年间产品比较出名,但明代后期曾一度停产,至清代雍正、康熙、乾隆朝恢复生产并有所改进。近代三阳开泰月光瓶(明信片,图6)颇受欢迎。1973年,邓小平同志结束下放复出工作,途经景德镇作短期访察时,曾获市政府赠送的两只三阳开泰月光瓶。寓意大地回暖,春天来临的瓷瓶,得到他的喜爱,并一直被邓家收藏着。后小平同志还将三阳开泰月光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府首脑。2001年,为纪念小平同志诞生100周年,景德镇推出了一套纪念瓷——其中就有一款三阳开泰月光瓶(邮政宣传戳,图7)。为切合主题,艺术家对瓶子造型进行了改动,如双耳由较简单的样式改为龙形——既增加了中国气派,也吻合邓小平的生肖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