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3
张景盂(1893-1945,图63),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曾为小学教员。1915年在苏州祥符寺巷30号创设五洲邮票社(图64),“为早期国内邮商中经营有道而规模备具者之先锋”,1938年春邮票社迁上海愚园路608弄67号。其子女珊华、雪华、治华、心华先后参与邮社经营,直至1967年4月张心华退租“五洲集邮社”邮政信箱,两代人经营邮社长达半个世纪。
图65
自幼喜爱邮票,1918年专程赴常州邮展陈列票品。为中华邮票会评议、新光邮票会评议、甲戌邮票会吴县通讯处宣传委员,及中国邮商公会苏州区委员。不遗余力宣传集邮,先后编出《集邮须知》(图65)、《邮苑珍闻》《标准中西地名对照表》,连续出版《五洲邮票社卖品目录》,还主编《大华邮刊》2期,1941年以“世界精选票”参加新光邮票会上海展览。
52号熊宴秋(湖南辰州杏浒冲56号)
图66
熊宴秋(?-1920s),一书晏秋,字鹿龄,湖南芷江人。为北洋国务总理熊希龄(1870-1937)之嫡堂兄弟。擅诗文,1917年加入上海文学社团“进社”(图66),1923年为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通讯会员,《歌谣周刊》《公言报》见刊其作。喜集邮,在沅陵县府后冲巷开办世界邮票社,并编出《邮票世界》5期及《紫邮花月刊》(图67),1926年题名新光邮票会及蓂郎邮票会(4号)。
53号张子俊(杭州严衙弄2号)
图68
张子俊(1902-1994,图68),即张包子俊,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杭州。浙江法政专科学校毕业,曾任职于浙江省、青岛市政府和浙江外海水上公安局,在杭州经营清泰旅馆。抗战时期在上海开设奥伦多邮票公司,抗战胜利后返杭定居。
9岁开始集邮,重点收集、研究中国邮票。1925年冬在杭州发起筹组新光邮票研究会,后任会长、主席理事、理事等,并数度担任会刊主编,1949年《近代邮刊》称他为“新光之母”(图68)。晚年全力推动社会集邮活动,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著有《光复纪念票样票谈》、《集邮不必信从变体》、《国宝之选择》等,主编《邮话》(图70)44期。
54号蔡受百(上海香港路4号银行周报社)
图71
蔡受百(生卒年不详,图71),浙江人。东南大学商学士。1922年上海《星期》见其处女作《过渡时代之牺牲者》,1924年起担任《国闻周报》记者,1927年前后任职中央银行,其后兼任《银行周报》与《商业月刊》编辑,1932年调职浙江兴业银行上海总行,1936年以该行各股主任身份出席中国经济学社年会,1946年为《商业月刊》复刊撰写《复刊辞》,1949年后潜心汉译世界经济学名著,至1980年代末先后出版的译作有《利息与价格》《有闲阶级论》《企业论》《劝说集》《政治经济学大纲》《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2卷)《经济学和公共目标》《早期经济思想》《纯粹经济学要义》等。
图72
张幸民(1908-?),河北天津人。曾任职天津振民公司,后进入亨达利洋行。为新光(23号)、蓂郎(3号)、中华(89号)及甲戌(33号)邮票会早期会员,曾为新光会务建言献策(图74)。收藏以国邮为主、兼集外国邮票,《新光月刊》见载其“趸让邮票”小广告。1926年4月新光邮票会在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举办首次邮展,张幸民的法客邮1901年加盖2分至16分全套、1904年漏盖和倒盖票参展。1930年7月平津邮局怠工期间加盖特戳免费寄递邮件,张幸民曾寄发免资封多件,事后撰稿赠封予《新光》(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