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季春时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楼梦”)系列邮票迎来了第三组,邮政继续邀请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萧玉田老师担当这套邮票的设计创作。这套邮票选取了妙玉奉茶、惜春作画、平儿理妆、夜探潇湘、雅结海棠社等五个故事(图1),萧玉田先生采用工笔重彩的创作方法,画面构图饱满,色彩古朴细腻,将原著相关章节萃精提纯,化解在情景、情态描绘之中,彰显了他精于提炼、善于剪裁和托情于物、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红楼梦”系列邮票始于2014年,迄今已发行三组,成为深受广大集邮者喜欢的邮票选题,萧玉田老师先后设计了其中的第二、三组。
4月27日,“红楼梦(三)”邮票发行后仅一周,萧玉田老师应邀莅临泉州。笔者有幸在宋晓文老师的引荐下,与萧老面对面,聆听他创作“红楼梦”邮票背后的点滴故事。
萧老师说: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搞邮票设计,从语言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一定要有新的审美生成。他坦言,由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高峰,对原著任何一点改变,都会遭遇方方面面的质疑,但没有改变,没有创新性发展,二度创作的“创”字和新的审美生成就无从谈起。
虽然此前萧玉田老师已经成功设计过《承德避暑山庄》《昭君出塞》《承德普宁寺与维尔茨堡宫》《颐和园》《元曲》等多套邮票,但是参与《红楼梦》系列邮票的创作,萧玉田老师也曾犹豫过。
纵观曾发行过的有关《红楼梦》题材的邮票,既有刘旦宅设计的T69《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也有戴敦邦设计的《红楼梦(一)》邮票。刘、戴二位均是享誉画坛的大家,他们设计的邮票赢得了集邮者的认可,也获得美术界的高度评价,但也有不同的声音,因为集邮者来自各行各业,视角不同、要求不同,众口难调,难度可想而知。
同时,作为系列邮票选题,还要考虑到整体风格的协调,萧老也顾忌自己擅长的工笔画的设计手法,恐与第一组邮票小写意的风格形成较大的差异,影响到这个系列邮票风格的谐调。在邮政部门领导和美术界、集邮界好友的鼓励下,萧玉田老师终于下定决心直面难题,承接了“红楼梦”系列邮票的设计重任,投入到“红楼梦”系列邮票的创作中。
“我是从少年时就开始读《红楼梦》,也收藏了六七个版本的《红楼梦》,包括乾隆抄本即后人所谓的‘梦稿本’。通过对不同版本的阅读、比较,对《红楼梦》的理解逐渐加深。”萧玉田说,“我仅仅是一个《红楼梦》的热心读者,不是红学研究者,对深入透彻的研究《红楼梦》力有不逮。自己也曾阅读旧红学派、新红学派、红内派、红外派等一些红学大家的红学著作,对他们鞭辟入里的见解十分佩服,但对他们的仁智之争和观点交锋也有扑朔迷离之惑。由于对《红楼梦》理解的程度关系着“红楼梦”邮票设计的成败,要想向集邮者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自已必须在反复阅读、思考中努力提升析解能力。”
带着自己对《红楼梦》原著逐步深入的理解,萧玉田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之中。长期的创作,使得萧老患有眼疾,但他仍顶着困难,一笔一划都力求使人物塑造达到准确生动、栩栩如生,将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变化和华丽富贵的故事场景在有限的方寸天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萧玉田老师设计“红楼梦(三)”邮票的过程中,对于曹雪芹诗画双修的超人才华和美学造诣赞叹不已。在他看来,这套邮票选取的五个场景,皆与诗、画有关,为其在方寸世界中展现《红楼梦》诗情画意,、闺阁才情创造了机缘。
图2
以小型张“雅结海棠社”为例(图2),萧玉田老师利用小型张票面大的优势,安排了7位创社人物,通过巧妙设计,既兼顾到人物的相互关系,刻画了不同的神态,又突出了诗社发起人探春在这一场景中的主要地位。画面中还绘有5位侍女,使构图布局有聚有散,活跃了整个画面。同时,萧老还在细微处着笔,情、景、思相互生发,并用清新淡雅的色调,将文人结社赋诗的高雅之事如诗如画地呈现在集邮者面前,彰显了原著诗意的化境。
两度创作“红楼梦”邮票,萧老认为,对一些有助于深化主题、人物情绪转换、故事发展,利于意境营造的细节要注意把握,对无碍大局的细节则无需拘泥。
图3
萧玉田老师指着邮票图稿(图3)谈到:“本来我画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是脚踏木屐,虽然小说中明确地写到他把木屐脱在走廊里,但是木屐在这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蓑衣、斗笠和木屐穿在贾宝玉身上一改公子哥儿平时锦衣绣服的形象,乍一出现在秋窗风雨夕沉浸在悲秋情绪中难以自拔的黛玉面前,使之转悲为笑,在本章节人物情绪转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黛玉因这身装扮脱口而出的‘渔翁’‘渔婆’的笑谈,也流露出两人两心相许的真情。”,萧老还指出,画宝玉蓑衣、斗笠和木屐会增加画面的情趣和生动性。
然而,邮票线描稿完成后征询专家意见时,有关专家则认为既然原著中有换鞋的描写,要将图稿中所画的木屐换成“蝴蝶落花鞋”。对此,萧老认为“蝴蝶落花鞋”出自戏文《蝴蝶梦》,是主人公庄子休穿的云头贴花鞋,曹雪芹挪用过来。这双鞋相对于木屐,显然后者对深化主题的作用更大。
为了尊重专家意见,萧玉田老师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将木屐安置在回廊,让宝玉改穿蝴蝶落花鞋。画面的趣味性有所降低,略有遗憾。
“红楼梦(三)”邮票图稿公布之后,细心的集邮者也对“夜探潇湘”这枚邮票的图案提出了异议。有的集邮者认为,邮票中地板的画法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理,颇有贾宝玉 “一脚踏空”的感觉;也有集邮者对画中建筑没有门扉、窗扇提出质疑,笔者就此请教萧玉田老师。
萧老说:这是从寻常观察客观物象的视角衡量中国画的艺术形象。解释这个问题要从中国画的表达方式与美学观念说起,因为这套邮票采用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中国画是“意象”艺术,是表“意”的,不是写实的,所谓“意足不求颜色似”、强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之美,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严格的讲究透视体面关系。如果翻看一下古今中国画经典画册,你会发现类似正方形的地板画法,比比皆是,不仅古代画家这样画,当代画家也这样画,不是画家不懂透视,而是刻意的按中国艺术的美学标准追求装饰性与趣味性。
高明的中国画家善于将客观物象“化实为虚”,通过艺术形象启人以思,让欣赏者通过联想再“实从虚生”。
比如我们看同为意象表现的京剧,演员表演开关门、上下楼梯,攻城掠寨,舞台上并没有门扉、楼梯、城寨的布景,全靠演员生动的表演令观众联想到相关场景。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舞台上布满了实景,演员没有了表演的空间,戏剧的艺术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了,而演员精彩的表演令观众联想到的虚拟空间、情境正是中国戏剧的魅力所在,只是需要观众有艺术感悟力。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譬如,张大千曾拜访寓居巴黎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求教,毕加索拿出一卷他临摹齐白石的画说,“我看齐白石用水墨画的鱼,没有颜色、没有画水,可我分明看到了水在流动、鱼在游,这是中国画的高明之处”,他又说“说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普通的西方人眼里,中国画“不讲科学,不讲道理”,但在西方艺术大师眼里,认同中国画的意境。说明中国画的美学理念在西方高明的艺术家中也是有共鸣的。
再以这套邮票的“夜探潇湘”来回应门窗问题。画中门无扉、窗无扇,看是不合常理,却合画理,正是前面所说的中国表现手法。打通了室内与室外的空间,有利于更好的表现人物和营造意境。“夜探潇湘”邮票上如果加上两扇门,阻断了室外空间,看不到秋雨风竹,便失去了“秋窗风雨夕”的意境,符合了物理,却违背了意象表达的画理。重意象、轻物象,化实为虚,实从虚生,是中国画特有的言说方式,是我们中国画特有的美学语境。
萧玉田说“经常欣赏古今中国画经典作品,就会知道,中国画因意境营造的需要,不画门窗的表现并不鲜见。 比如清代画家孙温画的《全本红楼梦》,大雪天,窗洞大开,没有窗扇,就是此理”。
如今,萧玉田老师除了艺术创作之外,还要操持学会相关的日常事务。所以,当我们品茗论邮时,萧老笑着说,南方的朋友到我工作室可喝不到这样的功夫茶,喝茶对于我来说仅是止渴,可没有时间向南方朋友这样讲究文雅但繁琐的茶艺茶道,我更多的宝贵时间还是得用来搞创作。但有邮友说我画的壶斟不了几杯茶,显然这位邮友和我一样是喝惯了大碗茶的北方人。
图4-1
短暂的交谈中,笔者感受到萧老尽管已逾七旬,依旧精神矍铄,对艺术严谨与执着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最后,萧玉田老师应邀在笔者带去的邮品上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加盖印章(图4),并在首日封上题字:红楼梦行文如诗画境寻梦(图5)。
(本文承蒙萧玉田老师、宋晓文老师支持,一并致谢)
——刊于《上海集邮》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