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从郑和七下西洋,到施琅统一台湾;从渔民祈求河清海晏、平安丰收,到皇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我国沿海,到内陆地区,再到东南亚,妈祖信俗的重要载体——妈祖庙遍布两亿妈祖信众的聚居地。
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
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的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的妈祖庙。当时名叫“神女祠”,仅“落落数椽”,后经历代扩建,规模日臻雄伟。永乐初年(1403年),郑和下西洋时,因妈祖庇佑有功,奉旨遣官修整。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清康熙年间统一台湾,施琅将军奏称:“海上获神助”,又奉旨大加扩建。到乾隆以后,湄洲祖庙己颇具规模,成为—座有99间斋房,堪称“海上龙宫”的建筑群。
湄洲妈祖祖庙是妈祖信仰的发祥地,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申遗地、遗产地和主要传承地。妈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代表,同时见证着海西福建的蓬勃发展。在2008-14《海峡西岸建设》中,湄洲妈祖祖庙作为小版张的过桥,连接着蒸蒸日上的海峡西岸,更展现着福建传统建筑的精美绝伦(图1)。
天津·天后宫
图2
天津天后宫,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是世界三大妈祖庙之一(图2,2009-23《京杭大运河》-2天后宫)。据载,元代海运漕粮,海难不断,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皇帝下令建天妃宫,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也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因此曾有“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的说法。
“天后”的称号源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平定全台,上奏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晋封天后,朝廷准奏,且进颁妈祖“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以彰妈祖在施琅将军统一台湾过程中的庇佑与默助。
澳门·妈阁庙
图3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耳边响起的《七子之歌》把人们的思绪带到澳门,葡萄牙语Macau正是源于澳门半岛西南端的妈阁庙(图3)。据说,1553年葡萄牙人在妈阁庙前的古码头泊船上岸,询问当地渔民这是什么地方,渔民误以为问的是庙宇的名字,便用方言回答“妈阁”,葡萄牙人以为是地名,便以Macau称呼澳门。
“德周化宇,润泽生民”澳门妈阁庙外的对联书写着信众的祈盼,也歌颂着海上女神妈祖救民济世的功德。妈阁庙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点,也是澳门著名的名胜古迹。2005年,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台湾澎湖马公·天后宫
图4
位于台湾省澎湖县马公市的澎湖天后宫原名“妈娘宫”,始建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是全省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图4,2005-3《台湾古迹》-5澎湖天后宫)。相传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台风战船倾覆,官兵在海中四处漂散,梦见妈祖在海上救起众多落水官兵登陆平湖屿(即澎湖屿);次年,元世祖封妈祖为“天妃”,在澎湖立天妃宫,设澎湖寨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得妈祖庇佑”而大获全胜,扩建澎湖妈祖宫。现存建筑是康熙年间重修的,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澎湖县“马公”的地名也是源自澎湖天后宫的古称“妈宫”。
遍布世界各地近5000座的妈祖庙见证了1000多年来妈祖信俗的发展与繁荣,书写了爱国爱乡的妈祖文化与济世爱民的妈祖精神,更彰显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坚定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