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实用香港邮票目录》初析
甄屏帆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郑敏敏编著的《实用香港邮票目录(1997-2016)》(图1),4月30日在安徽合肥举行首发式。在笔者印象中,这是我国内地邮票目录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以编著者个人署名的第一本香港特区邮票目录,成为人民邮电出版社一系列邮票目录中的新成员,也与该社1997年7月出版的《香港地区邮票目录》(图2)形成前后呼应。
本目录按三个章节编排,第一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的邮票”,收录1997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底香港邮政发行的全部邮票,包括:纪念及特别邮票、通用邮票、欠资邮票、自动化邮票、临时邮票、邮票小册,其中收录的香港“红一角”邮资标签临时邮票,之前未见其他邮票目录收录,系本目录首创,成为其一大特色。
第二章为“1997年7月1日以后仍能继续使用的香港邮票”,包括:通用邮票和自动化邮票,前者是香港回归前发行的全套“过渡邮票”和小全张,以及以其中10元邮票为主体的3枚纪念小型张,后者则有香港最早的自动化邮票《鲤鱼》及随后逐年推出的十二生肖系列自动化邮票。
第三章是“1997年7月1日以后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其他邮政机构联合发行的邮票”,收录了与香港邮政联合发行的外方邮票13套,方便与香港邮票相互对比与参照。附录收入的《对“香港红1角”邮资标签性质的研究和探讨》一文,是目录编著者认定其为临时邮票的研究成果及主要依据。
笔者对本目录初步浏览后发现一些问题,借此机会提出个人的见解和建议,供出版社、编著者和各位同好参考,以期本目录更臻完善。
一、编排结构:本目录主体是香港特区至2016年底发行的全部邮票,似应突出这一重点,而不应与其它两部分并列。现有的后续两章宜作为附录列出为妥。
二、邮票发行量数据:本目录“凡例”指出,发行量以香港邮政公布的数据为依据。香港邮政一般在新邮发行3个月后公布“销售报告”,其中列出每枚邮票、小型张、小全张等的实际销售数量(包括邮局窗口和网购等不同销售渠道)。将“销售量”视为“发行量”应无问题,但香港邮政“销售报告”中除了邮票、小型张、小全张等数量外,还专门列出内含全套邮票和小型张的“套折”(即内地的“邮折”,)数量,故每枚邮票、小型张的发行量总数应该是邮票、小型张销售数加上套折数。笔者将本目录2015年、2016年发行量数据与香港邮政的“销售报告”对比后发现,目录数据仅为票、张的销售量,而未计入套折数量,导致目录所列发行量比实际数量为少,出现误差。此外,2016年最后3套邮票未列出发行量,应是目录付梓时香港邮政尚未公布销售报告之故。
三、资料漏列情况:第157页“圣诞邮票III(不干胶小型张)”漏列3个邮票图谱;第165页“儿童邮票——中外民间传说”漏列不干胶小全张及纪念套折内附的6枚不干胶小型张文字与图谱;第170页漏列“特别版‘心思心意’邮票(2016年版)——岁次丙申(猴年)小版张”文字与图谱;第178页“香港馆藏选粹——江启明素描作品(小型张)”漏列小型张邮票名称“《香港仔》(1991年)”;同页漏列“祝贺香港运动员在里约热内卢2016残疾人奥运会取得卓越成绩——‘心思心意’邮票小版张” 文字与图谱;第226页漏列“香港2015——第三十一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邮票小册文字与图谱;第227页漏列“香港行山径系列第一号﹕凤凰径”不干胶邮票小册文字与图谱。
四、若干文图细节问题:第229页“过渡邮票”的设计者标为“中国香港Kan Tai Keung”,其实这是著名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粤语拼音,应统一用其中文姓名;第245、246、247页均出现带局部边纸的邮票图谱。一般而言,除非发生边纸变异而需单独列明的情况,正常单枚邮票的图谱不应出现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