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胡钦禄先生是拙编《上海集邮》的热忱读者,也在拙刊发表作品,可称关注本人已近40年了,他要我为他的新作写一篇序,我虽正好在大洋的彼岸小住,也算是在享受安度晚年的日子,编刊的任务已经卸下了大半个担子,却没有勇气拒绝一位这样的读者第一次向我吐露心愿。
我对本书作者此前并不十分熟悉,对本书研究的对象亦无深厚的研究。然而他将作序所需的材料全部都用电子邮件传送过来,原来不熟悉的,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开始熟悉起来;原来没有领悟的,也正好趁机学习一遍,再与本书的读者作一番推心置腹的讨论,这不就是图书对序言的要求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便边学、边想、边写起来。
读着材料才发现,正是一个巧合,本书作者原来是我的同乡和同行,我俩的祖籍和出生地相同,而且都依赖药品谋生,但他开始收集信销票时的年龄比我还小。他在国内邮政快件开办首日,无意中成为了使用这项新业务寄出大宗快件数量最多的人,直到快件业务停办,忽然发现先前的获得难能可贵,从此就刻意研究这一课题。磨剑十年,终成利器,编就了一部《国内邮政快件开办首日》的展集,在全国邮展获一框类镀金奖,写出了一部《国内邮政快件首日封研究》正待出版。
这里蕴涵着一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本书作者从小热爱集邮,促使他在集邮复苏之后,热衷收集和自制实寄邮品,时常与同好互寄首日封,偶遇特殊情形,于是产生了这个历史性的记录。时至80年代中后期,中国集邮界自制实寄邮品已相当普遍,制作而非自然形成的原地封、新邮发行首日封、邮政业务首日封、邮戳启用首日封等也已品种繁杂,数量众多,本书作者在国内邮政快件开办首日,偶因未同互寄邮友事先商定,需要自寄较多快件信函,邮局将其作为大宗邮件处理,不期产生了一个首日在浙江嘉兴寄发27件大宗快件信函的事实,在无数个类似的偶然性事件中脱颖而出。
集邮史上著名的福利封、莫斯封曾因其不经自然通信形成而备遭诟病,现在则因组集的需求量增大而全都成为了难求之物,就连对剖蟠龙的谢选卿封也有了不低的卖价。本书作者所制的大宗快件信函首日封可称“胡钦禄封”。当前,自制实寄邮品的爱好者已如过江之鲫,就各种大宗快件信函首日封而言,胡钦禄封却是最多的一种。虽多,但其绝对量只27件,与需求量相比,仍属稀少;虽说稀少,却非孤品,若在市场流通,可有较多机会辗转交易,反倒容易不断加价。况且,孤品仅一人独乐,多而不滥,正好吸引多人众乐,名气响了,市场效应自然乐观。
在169个首批开办城市中,据本书作者调研,真正在首日经办快件业务的,仅十分之四弱。本书即以此66个城市寄发的快件首日封为主要材料,按照邮政历史集邮的研究方法,整理、记述它们的开办缘起、邮资、载体、标志、邮戳、数量;又从集邮历史研究的角度,辑录了它们的寄发和收藏资料、实物图片,并且揭露了伪造它们的混珠鱼目。
因为研究对象仅限于首日封,就空间而言,涉及的首批开办球市尚不足其半;就时间来说,更不足其全部开办天数3885的万分之三。所以要从首日封研究全部邮政快件业务的邮资、邮路、邮程必定是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好在作者没有期望将它们代替全部快件实物来研究邮政历史,而是将重点放在集邮首日封的寄、收件人名址及其真伪鉴别方面,制成首日封图鉴,以便于收集者按图索骥,定向搜求。
若需再进一步,提高收集和研究的难度,则应除了关注“法定首日”的实寄封,还要查考首批开办城市中,除去已知首日开办快件的66个城市外,其余130个城市各自实际寄发第一份快件的日期,并用信封、单据及其它可资应用的材料作证。更进一步,除了第一阶段之外,还有后续更多的各个中小城市开办快件的法定首日封和实际首日封,需从大约34亿件邮品中披沙拣金,淘选出来,且不说其中非集邮者经手的信封大都已经毁弃,实际上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做到如此细致周详。反过来考虑,若能找到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准首日封,并具有过硬的证据,将此作为邮政历史集邮类收集的素材,编入邮集,岂非善哉!
既然暂无完整的准首日封资料,那么凡是收集得到上述66个城市之外接近法定首日的实寄封,都可作为遴选当地“最早实寄封”的对象,“挂名”在专门性的研究刊物如国内邮政快件研究会的会刊上,随时让更早的实寄封前来“攻擂”,不断更新日期资料。这样还可吸引更多的爱好者来关注、参与邮政快件的收集,扩大同好,岂非好事!
因为本书的《前言》和《自序》已较详细和具体地介绍了本书的作者和内容,并且另有邮政快件专家所作的序,我的任务就减轻了许多,比较随意地与读者的胡侃就到此为止吧!谢谢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