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林霏开:回望摩洛哥——旅邮随笔之五(下)

$
0
0

图1


图2

撒哈拉 撒哈拉的意思是“沙漠”。如果说“我去撒哈拉沙漠”,意即“我去沙漠沙漠”,同义反复,啰里啰唆。简单说“我去撒哈拉”,就够了。

撒哈拉横贯非洲北部,东西长5600公里,南北宽1600公里,总面积906.5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撒哈拉气候恶劣,被认为是“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在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

一望无际的撒哈拉,白天像烤炉,夜晚繁星笼罩,渺无人烟,寂静无声,只有风,带动流沙,不断改变着起伏的地貌。

在摩洛哥游览,我们懂得了什么叫“绿洲”。汽车奔驰百里,往往只见荒原,忽然,眼前冒出一片棕榈林。哪里有水源,哪里就有生命,有居民的土房子,乃至有蓬勃、喧闹的集市。

在摩洛哥常见传统的“卖水人”,打扮奇异,头戴花饰夸张的伞形帽,肩挎羊皮囊,还佩1串闪亮的铜碗,赤着脚跳跳蹦蹦。外国游客谁敢喝他的水呢?倒是常有本地人买。

“沙漠之舟”骆驼,在撒哈拉的地位,仅次于人类。从我收藏的1969年瑞典船舶搭载明信片上,可见摩洛哥柏柏尔人骑骆驼的雄姿(图1。上世纪70年代摩洛哥的1枚试模印样,图案为“沙漠之舟”的形象(图2


图3

最近购得20103月从摩洛哥菲斯寄中国苏州的1枚实寄封,贴阿拉伯邮政日纪念小全张,所含2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信鸽与邮运驼队(图3。这种图案的小全张,由阿拉伯邮政联盟的国家联合发行。记得在中国举办的一次国际邮展的销售厅里,我看到过摩洛哥邮局带来的这种小全张,一时疏忽没有买下。如今购得了实寄封,分外高兴。

小全张里的骆驼是单峰的(我国西北的骆驼大多双峰)。我们进到撒哈拉,骑的也是单峰骆驼。我曾经有顾虑,怕骑骆驼危险,因为大同中学一位校长,此前不久,就在国内旅游时骑骆驼摔死了。不过,我们“老友旅行团”全是老人,比我年长者都跃跃欲试,我岂能打退堂鼓呢?

骆驼每条前腿有两个膝盖,人跨上驼峰座椅,它起立时,一周一折,“两个步骤”,骑者陡感被撂往高处,不禁吓得大喊大叫。但是它接着缓步前行,又是那样的温柔、敦厚、悠然、陶然。不一会,人畜就和谐共处,得心应手了。

就像邮票上的骆驼邮运队,我们十几个老年骑手鱼贯而行,披星戴月去迎接朝阳。柏柏尔导游告诉我们,美国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前不久来过撒哈拉,与其他人一样,她也跨上了“沙漠之舟”。

太阳冉冉升起,沙丘上留下了一行人与骆驼的优美剪影。开始剪影是长长的,随着太阳升高,剪影渐渐缩短。将来,人去沙流,剪影只会留存在记忆里(包括摄影与录像)。我想,无论多么有权有势的人,在浩瀚而永恒的撒哈拉面前,都只能是渺小的匆匆过客。


图4


图5


图6

在阿里民俗村,我们观看了摩洛哥骑士的马术表演,据说这是穆罕默德六世国王非常喜爱的项目(前述金箔小全张里,就有国王穿阿拉伯大袍骑马的照片)。骑士们手持长枪,排成横列,一声令下,策马向观礼台直冲过来,临近时在马上竖起身,朝天鸣枪,马蹄飞奔,烟尘滚滚,霹雳惊空,全场亢奋。我在明信片和邮票上一再看到过摩洛哥武装骑士的镜头。(图456

卡萨布兰卡 一座城市因故事影片而名扬天下,最典型的,当属卡萨布兰卡了。


图7


图8

194211月,华纳兄弟公司摄制的影片《卡萨布兰卡》(中国译制片名为《北非谍影》)在美国上映,由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担任男女主角(图7,直布罗陀小全张,纪念电影100周年,左上1枚邮票为英格丽·褒曼,副票图案取自老电影海报)。这部反纳粹的爱情故事片,迅速风靡全球。电影里,间谍云集、跌宕起伏的情节,主要发生在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其实,好莱坞拍片时,一分钟也没来过非洲。有趣的是,如今在这座城市里,真有一家“里克咖啡馆”,室内布置完全按照影片复制,墙上屏幕不停地放映老片子《卡萨布兰卡》。这里也有老式的钢琴,只是弹奏者不是黑人。顾客们坐在小桌边品尝咖啡,耳边响起《时光流逝》的琴声,以及褒曼与鲍嘉的对白……(图8,里克咖啡馆一瞥,林霏开摄)


图9


图10

卡萨布兰卡意为“白色的房子”,这是一座白色的城市。(图91912年实寄明信片上的卡萨布兰卡:图101930年明信片上的卡萨布兰卡)


图11


图12

由于濒临大西洋,交通发达,西方势力渗入较早,城市现代化也发展较快。但是穷富不均,不少区域嘈杂混乱。如今,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是非洲第二大商港,摩洛哥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在此,八成以上的工业产值出于此。摩洛哥人口3300多万,十分之一居住在卡萨布兰卡;在摩洛哥的华人仅仅2000人,一半居住在卡萨布兰卡。(图111953年法属摩洛哥航空邮票:飞机飞越卡萨布兰卡;图121957年摩洛哥寄美国挂号首日封,卡萨布兰卡上空的“所罗门之星”)


图13

旅游者喜欢追求“异国情调”,初访卡萨布兰卡,我们的新鲜感特别强烈。在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坐着休息的当地女子,个个彩巾包头,身穿五彩缤纷的袍子。走在街上的妇女,无论老年或青年,也都是民族风格的打扮。1970年的摩洛哥小全张,曾展示传统的服饰(图13,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穿戴不会那样齐全。但是一到卡萨布兰卡,阿拉伯古风扑面而来,任何东方或西方的大城市,都没有这样独特而浓郁的民族气氛。

                               ——刊于《上海集邮》2016年第12期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