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1993年澳门发行《中国仙人(第二组)》邮票,其中一枚头戴进贤冠、身穿朝服的仙人(图1),乃八仙之一曹国舅。他手拿笏,身坐板,能有两件法器聚于一枚票图者鲜见。曹国舅形象在小说、绘画、戏剧、雕刻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反映,他的贴身法器却常持一件,那么此宝物,到底是笏,还是板呢?
图 2
曹国舅,在宋金时期就出现于八仙队伍之中,且形象颇为固定,以曹佾为原型,。《宋史》记载“曹佾字公伯,韩王彬之孙,慈圣光献皇后弟也。”《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称他为“宋曹太后之弟”,他因其弟曹二,积恶极矣,他耻之惧之,于是尽散家赀,周济贫乏之人,辞家别友,后在满城县城曹家峪村的曹仙洞,只身道服,修心炼性。洞口现立曹国舅像一座(图2),左手持笏。这“笏”在宋代是做什么用呢?据《朱子语类》记载,笏是可以拿了上朝见皇帝,记事给自己看的备忘录。
图 3
数载之间,曹国舅心与道合,形随神化。有趣的是,丹麦雕刻师马丁·莫克在甘肃旅游采风时,曾在嘉峪关关城古戏台拍摄了一张照片,被丹麦邮政选为中国2016亚洲国际邮展邮资标签的图案(图3)。这座典型的明清“神庙戏台”,中部为台,前台后室,中施槅扇,槅扇绘八仙图,而马丁·莫克偏偏选中了其中的三位,分别是钟离权、吕洞宾和曹国舅,师祖、师傅、徒弟共聚一枚票图,师徒有序、妙趣横生。
图 4
在《八仙出处东游记传》中的“八仙东游过海”一节有云:“国舅以玉版投水中而渡”,可见,曹国舅所持宝物为玉板,据说此物可净化环境,有使万物俱静的作用。但是,据《宋史》记载:“阶官至四品服紫,至六品服绯,皆象笏、佩鱼,九品以上则服绿,笏以木。武臣、内侍皆服紫,不佩鱼。”这是宋神宗时期的公服制度。如果将现实社会生活投射到神话故事中,那么2004—15M《八仙过海》小型张中(图4),曹国舅身穿绯红公服,手中所持之物,就应当是一块象牙笏。
在元明杂剧中,曹国舅手持“笊篱”,如《城南柳》水仙子云:“这个是提笊篱不认椒房。”在《群仙庆寿蟠桃会》有一段唱词“这个是曹国舅拿着笊篱”。而持板者却是蓝采和,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云:“这一个是蓝采和板撒云阳木。”元代时,何仙姑在八仙中,尚处于游离状态,不过,自元代杂剧《陈季卿悟道竹叶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国舅,并“拿走”了曹国舅的“笊篱”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现了新的曹国舅扮相。
图 5
在其后出现的宝卷中,曹国舅手持之物形态可谓同中有异。在《窦娥宝卷》中有“曹国舅仙脱锦袍,手执云阳仙板敲”。那么,这云阳板究竟长得怎么样?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有一副《酒醉八仙图》(图5),其中有云“国舅手执云杨板”,只见曹国舅只忙着与师傅喝酒划拳,将自己的云杨板丢弃在地上。原来这云杨板是由两片“拍板”构成,板有孔且有线相连,可单手拍击。
图 6
这两块板子,可不能小觑。在《上寿偈》中,曹国舅手中也有两块神通广大的木板,一阴一阳,专门用来调节世间“阴阳”,为民造福,消灾除厄,唤作“阴阳板”。如今流行在山东邹县一带求雨的祭祀舞蹈,当地俗称“打阴阳”。在澳门于2010年发行的《木雕—澳门神像雕刻》小型张上(图6),邮票呈现的是神态各异的木雕八仙,边纸展现的是“暗八仙”纹样,其中有“阴阳板”,一长一短,长板为阴,短板为阳,板上镌刻吉祥花纹,两板相连,在打击和搓击时,可以发出两种不同声音,谓之“阴阳声”。
在《八仙大上寿宝卷》中“曹国舅,持檀板,清唱曲调”。在上寿时,他“手执渔鼓板,收伏白狐狸”,又“执云板,献仙花”。曹国舅在“宝卷”中的种种表现,与《宋史》记载他“性和易,美仪度,通音律,善奕射,喜为诗”互为印证。从宝卷中还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曹国舅手中拿的应该是一种两端云头状的檀板。
图 7
八仙之间也会相互切磋(图7)。曹国舅所持檀板属于打击乐器且板的数量也不一致,最多者九板,最少者三四板。而韩湘子手中的笛子,属于吹管乐器。这两种乐器是早期道教音乐所用乐器。值得一提的是,在陇西县流行一种说法,在宗教和祭祀活动中,打击乐是人与神之间联络的一种语言。所以,曹国舅手中的檀板,还起到了沟通人神的媒介作用。
综上所述,大家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在小说、绘画、戏剧、雕刻等艺术形式中,曹国舅为何持板比持笏多?这也许是因为笏是“上层社会”的器物,闲时常插在腰间,并不执在手中,而且八仙所到之处多为民间百姓地方,于是乎,民间传说也要与时俱进,入乡随俗,变笏为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