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读完了7位开国将领的回忆录,仿佛就是站在先辈们面前静心聆听。昨日的厮杀,昨日的悲壮,昨日的冤屈,昨日的辉煌。他们是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的信仰、忠诚、敬业和率真,都是留传给我们的无价财富。记住开国将领们的故事和嘱托吧,今天的时代依旧需要英雄!
开国上将萧克题词:“明天更美好”
萧克,书香门第出身,从曾祖父起四代人读书、教书。萧克7岁入私塾,后读师范,寒窗10年。17岁为报家仇参加国民革命军,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暴动失败后率宜章独立营600多农民军,背70杆枪、300杆梭镖上井冈山,毛泽东赞誉萧克“揭竿而起,揭竿而起!”
萧克25岁任湘赣军区红8军军长,27岁率领红6军团先遣西征,29岁成为红2方面军副总指挥, 30岁率八路军包围北平,40岁参与指挥4野挥师南下。战争年代,他曾经担任过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的副手和林彪的参谋长
,指挥红6军团先于中央红军长征3个月,打通了赣湘征途,指挥红2方面军长征,与红1、红4方面军胜利大会师,蒋介石视他为与林彪一样难以对付的红军将领。
萧克有着丰富的军事教育经验,红军时期,他从立正、稍息、瞄准、射击等基本动作开始,硬是把那些整日脸朝泥巴背向天的泥腿子农民训练成了能攻善守的红军战士。他当过红军大学校长、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军委军训部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萧克始终认为:“军队干部必须学习,要成为有知识的人”,率先提出军队院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1958年,军队反对教条主义,萧克被错误地批判为“只要现代化、正规化,不要革命化”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代表”“反党宗派集团”,连编写军队“三大条令”也和反党挂上了钩,解除军队职务,下放农垦部当副部长。“文化大革命”后平反,重回军队。他说,人可以打倒,历史打不到。
萧克文武双全,枪林弹雨中依旧对中外名著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他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绥拉菲靡维奇的《铁流》中得到启发,从1937年5月开始,伴随着行军打仗,创作长篇小说《罗霄军》。两年多时间里写写停停,修修改改,手稿还神秘丢失又悄悄失而复得。1958年作者蒙难,人们见到了未出版的小说被印成铅字“供批判用”,罪名是宣传“战争恐怖论”“污蔑劳动人民”“借书中人物之口来喊‘打倒共产党’和‘蒋委员长万岁’的口号”。“文化大革命”中,作者遭揪斗,未出版的小说又油印数百册,造反派呐喊“死老虎也要打”。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说终于在50年后得以正式出版,最终定名《浴血罗霄》,一举获得第3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夏衍称这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胡耀邦读过,动情赋诗“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萧克是唯一在三大主力红军红1、红2、红4方面军中担任过要职的开国上将,一生豁达,心静如水,102岁过世。他的长寿秘诀:“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悲观,不失望。”
开国上将陈再道题词:“致力四化”
陈再道,190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程家冲一户最穷的农民家庭。3岁亡父,11岁亡母,17岁成为孤儿。陈再道从小目睹家中被地主盘剥得一贫如洗,仇恨满腔,他时不时琢磨出恶作剧,戏弄地主,以解心头之恨。他早听说有个共产党专门为穷人办事,不跟着共产党,穷人没有活路,可是谁也不知道共产党在哪里。17岁时,陈再道在石河寨农民协会里听到共产党员王树声的演讲,深受感召,当即加入农民自卫军,参加黄麻起义。面对血腥镇压,陈再道不怕脑壳搬家,成为著名的木兰山72游击英雄之一。
陈再道作战勇猛,戎马一生,屡建战功。仅在红军时期,他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双桥镇、苏家埠、七里坪战斗,次次冲杀在前,黄安城“围点打援”43天,敌我对抗白热化,一次敌军冲击逼近师指挥部,陈再道主动率全营杀出阵地,刀对枪肉搏,手刃顽敌透心凉。
红4方面军西征,长长的队伍行进至傍徨镇附近,他凭着远处传来的枪声,判断后续总指挥部遭敌偷袭,不等团长下令即率部回援,从敌截击部队背后突进,一阵猛打猛攻,撕开一道口子,营救总指挥部转移,随即殿后掩护,阻击追敌。战后,陈再道所在团获“以一胜百”奖旗一面。
万源保卫战中,陈再道指挥红11师坚守玄祖殿阵地,20多天血战,打退无数次波浪式密集冲锋,创造了未曾丢失一寸阵地的惊人战绩。徐向前元帅点赞“有陈在(再)道,饿虎难行”。
长征路上,陈再道率部掩护红4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积极支持朱德、刘伯承、徐向前北上,两翻雪山,三过草地。重夺渭源城,大喜望外,年轻的陈再道、王宏坤、陈锡联、张贤约、胡奇才五位虎将,策马扬鞭,你追我赶,官兵欢呼,士气高昂。
陈再道,战火中百炼成钢,从普通战士一级一级升至师长、军长、成长为红军高级将领,可逢打仗依然还是站在最前线。徐向前元帅对部下了如指掌,每下达作战命令,总忘不了加一句:“不许陈再道打冲锋!”用陈再道的话诠释,一说打仗,瘾就来了,劲就来了。
毛泽东主席夸奖陈再道“一员战将”“打仗很勇敢”“真不简单!”陈毅元帅赞扬“再道之勇”。为什么一代战将如此血性?陈再道说,当兵的人“看到亲人被杀、战友阵亡是把悲愤深埋在心中,让爱与憎在心中凝聚,当战斗到来的时候,便迸发出勇往直前的冲力、复仇杀敌的怒火,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向敌人讨还血债。
陈再道心怀坦荡,爱恨分明。1958年浮夸风盛行,陈再道在中央会议上直言:“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庄稼是怎么长的!报纸上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简直是胡吹!”
开国上将宋任穷题词:“曙光初照
前途无限”
宋任穷,湖南浏阳人,出生破落地主,生活水平相当于贫农。13岁考入金江高小,受进步思想熏陶。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农民协会委员长,领导了减租减息、分田分地“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加入浏阳工农义勇队。18岁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上井冈山。
1928年冬,黄洋界失守,彭德怀指挥红5军撤离井冈山。宋任穷率特务连断后,遭遇敌军,突围后又打散,最后仅剩宋任穷1人。与红军大部队失去联系,宋任穷一心一意找党找红军,先后化妆成乞丐要饭、耍蛇卖艺、挎篮小卖,均无结果。最后想出一个“好办法”,主动参加国民党军队,只要一打仗就能找到红军。历经两年磨难,终于如愿以偿,宋任穷还说服了10多名国民党兵,随他主动“交枪”投诚。没想到“作战对手”竟是自己熟悉的老战友,后来,部队召开俘虏兵大会,朱德军长讲了话,宋任穷也作为“俘虏兵”发了言。经过甄别、组织考验和战斗磨砺,宋任穷恢复了党籍。
长征中,宋任穷任红军干部团政委,既要警卫党中央领导,又要为部队培训和输送干部,特别是照顾好董必武、徐特立等一批老同志。毛泽东明令:“对董老、徐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出了问题唯你们是问!”宋任穷圆满完成毛泽东交办的任务。后任红28军政委,与刘志丹并肩作战。
1937年红军改编,大批红军将领大才小用,军长当旅长,师长当团长,宋任穷由军政委改任八路军129师政训处副主任,他很坦然,回想当年参加红军,就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当官。
抗战中,国民党第20军团司令汤恩伯问宋任穷:“有一点我不了解,你们八路军为什么打仗总不散,散了也能收拢来,我们的部队就不行呢?”宋任穷告:“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军队每个连都有共产党支部。”“汤司令要学的话,我们派些人到你的部队,也在每个连建一个共产党支部。保险你打散了又可以收拢。”汤司令尴尬地哈哈大笑,深知宋任穷人小鬼大。
新中国成立,宋任穷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要职,主持承办开国将帅授衔授勋。最初方案,毛泽东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为元帅,李先念、谭震林等当在授衔授勋之列。宋任穷随彭德怀、罗荣桓汇报,毛泽东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毛泽东一锤定音,其他中央领导一致响应,众多矛盾迎刃而解。最后,评出10大元帅、10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802名少将,载入中国千秋史册。
开国中将余秋里题词:“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余秋里,独臂将军。家中世代贫寒,祖父、父亲目不识丁。余秋里7岁起上私塾3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种田。余秋里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穷人终年劳作不得温饱,为什么地主不劳而富,还横行霸道,鱼肉百姓。15岁参加农民暴动,斗争土豪劣绅,9次攻打吉安县城,战斗中成长为红军赤卫大队中队长。
余秋里22岁就任红18团政委,参加红2军团长征。1936年3月12日,红18团接令截击国民党万耀煌部,两军厮杀于沟底又对峙于沟畔。团长成钧站起观察地形,余秋里发现敌情,高喊一声“危险!”用力拉倒团长,不幸伸出去救人的胳膊中弹。撤出战斗前,又一梭子子弹打中余秋里受伤的左臂,只见骨茬突出皮肉,断筋颤颤微抖。接着行军作战,无暇手术,医疗器械又掉进金沙江底,一次又一次失去治疗良机。余秋里挂着断臂翻雪山、过草地,强忍疼痛,192天行军2万里,伤口腐烂生蛆,左手坏死,只能锯去整只胳膊,终身残疾。余秋里淡定:“我更坚信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
最为神奇的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120师独立3支队成立,司令员贺炳炎,政委余秋里。贺、余两人曾经搭档红18团,长征中均胳膊负伤,贺失右臂,余失左臂。哪想到战友重逢,司令员伸左手,政委伸右手,两手紧紧相握,人称“一把手”部队。这支部队敢打敢拼不怕死,迅速从3个连扩展到3个团,连贺龙元帅都笑谈:“敌人一听见‘一把手’部队,离老远就吓得溜掉了。”
解放战争中,余秋里任358旅政委,面对日益增多的俘虏兵,他摸索出让“解放战士”在诉苦中,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自我提高。彭德怀元帅闻讯,下旅蹲点3天,结论“我们军队怎样调动积极性,提高战斗力?我看诉苦三查是个好办法。”彭德怀亲自推广,不久宜川大捷。
1948年1月,毛泽东在米脂杨家沟接见余秋里,从诉苦三查是怎么搞起来的问起,2个小时谈话,意犹未尽。第二天晚上又接着谈。毛泽东很高兴,连声说“很好!很好!我们从中央苏区起,就想找到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这次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毛泽东欣然定名诉苦三查为“新式整军运动”,著文《评西北大捷兼论新式整军运动》,称
“人民解放军用诉苦和三查方法进行了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自己无敌于天下。”历史正如毛泽东所料,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一年半后,新中国成立。
余秋里擅长政治思想工作,1958年至1965年奉命组织石油会战,第一个决定便是组织学习毛泽东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数年后,余秋里向毛泽东汇报,大庆石油会战靠“两论”起家,主席问“是哪‘两论’啊?”得知又笑问“我那两本小书有这么大的作用啊!”
余秋里任石油部长7年,像率兵冲锋陷阵一样,带出来一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敢打硬仗的石油大军。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宣布,中国石油可以自给了,全国8亿人欣喜若狂。
开国中将秦基伟题词:“为国争光”
秦基伟,湖北黄安的“红小鬼”,15岁参加红军,17岁已是红4方面军总部手枪营2连连长。
秦基伟爱学习,周恩来夸奖他“是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秦基伟个性化学习方法,一读、二钻、三写。
一读。秦基伟爱读书,战争年代常常见缝插针。淮海战役时,他蹲在前线野战工事中,苦读《孙子兵法》,敌机轰炸若无其事,三遍才过瘾。一遍认字,二遍解意,三遍悟道,滚瓜烂熟于心,熟中生巧于战,一生所用。“文化大革命”中他借得一本苏联元帅朱可夫撰写的《回忆与思考》,简直如获至宝,对着地图连读两遍,仿佛穿越二战硝烟,与苏联红军同行。秦基伟认为,作为指挥员不能只知道挥大刀片子喊冲锋,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就必须学习。
二钻。秦基伟爱钻研,对新装备永远充满好奇心。1933年,秦基伟任红4方面军警卫团团长,团里新安电话,他第一次接电话得令执行任务,他不知电话何物,不相信电话里说话的人,策马飞奔30里当面求实,被领导哈哈笑话。秦基伟以此为鉴,深知不加强学习,闹出笑话事小,贻误战机事大。从此,凡新事物,势必一探究竟。学习抗日战争,他当支队长对迫击炮了如指掌,常常一炮在手,专打敌人机枪阵地。抗美援朝,他摸透了“喀秋莎”火箭炮的性能和弱点,针对美机追踪轰炸,友军炮营被毁的战例,琢磨出藏于山洞,直奔阵地,停车便打,打完就撤的灵活战术,军里24门“喀秋莎”在他手里就像珍宝一样稀罕,10次出动,10次凯旋。
三写。秦基伟爱写日记,从1937年开始,天天写日记,每天所做所思必记。初始为查找错别字,久而久之,思考、分析、总结,从细节到本质,清理思路,全面升华。写日记也成了习惯,一日忘却,次日必补。抗美援朝上甘岭作战43天,头顶连天炮火,无一日不记。晚年他回忆:“记日记是最好的学习形式”。
抗美援朝战场上,秦基伟率15军坚守上甘岭。美国人以为弹丸之地只需要5天时间,最多牺牲200人就可以轻易解决战斗。谁知遇上战将秦基伟,就是要和美国人比狠劲,比凶劲。秦军长的命令就是,全国像15军这样的部队多的是,可上甘岭只有一个。15军的人流血不流泪,为了全局,15军打完了在所不惜。美军动用300门大炮,100架飞机,120辆坦克轮番轰炸,平均每秒钟落下6发炮弹,24小时上甘岭主峰削去2米,岩石变粉末。结果美韩军队付出了100倍的代价,25000名官兵横尸上甘岭。15军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美国人从此开始真正认识中国。
战后,毛泽东单独接见秦基伟,盛赞15军打得好。“张牙舞爪到处要吃人的大老虎也被志愿军战胜了,可见确实是个纸老虎。”“你们打的也是铁老虎,钢老虎,它们貌似强大,凭钢铁多,凭武器装备优良。我们是凭指挥员的智慧,凭战士的勇敢,凭正义战胜它们。”
美国西点军校名言,没有强大内心的人,就没有资格谈人生。秦基伟说:“我总是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能做到,别人能克服的艰难困苦,我咬咬牙也一定能克服。”
开国中将赛福鼎·艾则孜题词:“民族团结万岁”
赛福鼎·艾则孜,新疆维吾尔族人,喜爱音乐,每天伴随着《十二木卡姆》的乐声迎接第一缕阳光。
赛福鼎17岁扛枪,参加南疆农民暴动。22岁留学苏联两年,17门考试成绩全部满分,他看到了底下装着4个轮子奔跑的“漂亮的房子”和明亮得不可思议的电灯,更重要的是开始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国后被军阀盛世才视为“激进青年”,秘密流放塔城。29岁参加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任临时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同时负责组建喀什团兼任团长,多次率部激战。毛泽东赞扬三区革命是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一部分,牵制了近10万国民党军队,对于全新疆的解放和全中国的解放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1949年9月,赛福鼎应邀到北京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7日晚,34岁的赛福鼎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京剧《野猪林》演出时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他被毛泽东一听说新疆代表团也在看戏就悄悄摸黑走来看望所感动,更对一位心目中的伟人这么平易近人而不可思议,兴奋得只会说一句话“谢谢!”“谢谢!”毛泽东也只说了一句话:“今晚请你们看戏,明天再见”。从此,赛福鼎、毛泽东情深谊长。
21日,赛福鼎在政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他倾述了新疆人民渴望解放的迫切心情,并代表新疆人民表示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烈欢迎解放大军进疆,一下子缩短了新疆和北京的自然距离,毛泽东微笑着鼓掌赞许。当赛福鼎把维吾尔族的长袍披在毛主席身上,民族花帽戴在头上,并郑重说明这是维吾尔族特有的风俗,是对最爱戴的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全场代表起立鼓掌,掌声伴随着赛福鼎从主席台走回座位,声声不息。
10月1日,赛福鼎出席开国大典,被毛泽东从天安门城楼边侧拉到正中央,站在主席身后。22日,赛福鼎向毛泽东递上日前写好的入党申请书,23日,毛泽东批示;“同意赛福鼎·艾则孜同志入党”,并告诉如何找彭德怀办理手续,赛福鼎成为新疆维吾尔族中最早的共产党员。
1950年夏,毛泽东从北京饭店请来穆斯林厨师家宴赛福鼎。毛泽东频频鼓励在座的儿子毛岸英和侄子毛远新去新疆工作。赛福鼎说:“新疆人民的心就像哈密瓜一样甜”,毛泽东说:“讲得好,真善美都是甜的”。
毛泽东一生出国两次,两次都去苏联,两次赛福鼎随团出访。赛福鼎有机会多次聆听主席教诲:“在新疆第一要做经济工作”,希望新疆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要赶上苏联,超过苏联。讲得最多的还是民族团结,尤其是加强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毛泽东交代赛福鼎:“在处理一些涉及面较大的问题时,你要多帮助王震同志,必要时,拽拽王震同志的衣襟。”
“文化大革命”浩大劫难,有人提出打倒赛福鼎,毛泽东签发电报,赛福鼎是好同志,应予保护。后来,叶剑英代表毛泽东宣布,赛福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新疆军区第一政委,三个“一把手”一肩挑,毛泽东极度放心。
一次,苏联外交部部长宴请赛福鼎,面对记者提问,赛福鼎回答:“新疆过去是今天是将来永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组成部分!”铿锵有力,声震八方。
开国海军少将刘华清题词:“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刘华清,大别山走出来的开国海军少将。1954年留学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21门必修课程全部通过,苏联国家考试委员会写下这样评语:“刘华清少将已是受过高等海军军事教育的海军军官。”
为了建造中国航母,为了中国海军拥有航母,刘华清殚精竭虑奋斗了几十年。
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周恩来总理、林彪赋予的海军绝密任务,组织了航母论证,上报署名报告,后因“林彪事件”不了了之。
1975年,刘华清斗胆向毛泽东主席和邓小平副主席谏言:“为了解决大量水面舰艇和潜艇到中远海作战的空中掩护、支援配合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攻击型和护航航空母舰。”
1982年,刘华清出任共和国第三任海军司令员,正式把建造航空母舰提上了议事日程。“保卫南沙,台湾和平统一,维护海洋权益,都需要航母。”“我国实现海军现代化,不得不考虑航母问题。”“发展航母,是个跨世纪的项目。航母非搞不可。”
未雨绸缪,兵家诡道。1983年,精简整编,海军却诞生了装备论证研究中心,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论证航母。1985年,刘华清命令海军航空兵“智力投资”,选调直升机飞行员到国外改装,培养舰载机骨干,人选必须“沙里挑金”。1987年,海军首届“飞行员舰长班”开业,20多年后,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航行试验,第一任舰长李晓岩,便是第一届毕业学员。
刘华清最经典的思想是“积极防御也需要航母”。1995年,刘华清在《发展航母汇报会》上说:“对航空母舰的作用,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把航空母舰与向外侵略等同起来。”“我国近海防御的战略,并不排除航母的作用。”
中国崛起,西方合唱“中国威胁论”,刘华清严正驳斥:“中国造不造航母都是威胁,造是威胁,不造也是威胁。中国人睡觉都是威胁,因为中国12亿人,谁都害怕。”“今天是军事威胁,明天是经济威胁,后天是文化威胁,因为中国有5000年历史。”
刘华清一语道破天机:“搞不搞航母,人家都说你中国威胁。美国、英国、法国有航母,中国周边的印度、泰国有航母,他的威胁早就存在,为什么没有人指责呢?”刘华清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贫穷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把自己的事做好了,这就是对世界的贡献,应该是中国贡献论。
刘华清执着航母,一心为了国家。他到中央军委工作,依旧谋划航母。他指示海军和军工部门的专家们走出去到乌、俄、美、法多个国家考察,想办法买资料、买技术;他批准把国外的航母专家请到国内来讲学,立足国内,加强科研,提升中国能力。
当中央做出暂时不造航母的决定时,刘华清说:“我向中央建议过3次,但中央从全局考虑,决定暂时不搞,我服从中央的决定。”他表里如一,说到做到,主动告诉海军和船舶总公司领导,近期不再提建造航母的事了,预研可以,“航母是高技术新技术”。
“航母总是要造的”“我们要航母也不能只是一艘”,刘华清早年发出的呼喊,掷地有声。2004年,党中央批准建造航空母舰。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服役。2017年4月,中国制造的第一艘航母下水,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
美国人曾经评论,刘华清是“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中国航母之父”。
——刊于《上海集邮》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