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吴天明:踏访《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的诞生地

$
0
0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100周年。它的翻译和出版不是偶然的、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紧密联系在一起。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是在其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完成的,而发出翻译约请以及该书的校对、印刷、发行均发生在上海。日前,笔者踏访了该书在上海的数处诞生地,了解《共产党宣言》翻译和传播的故事,接受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

给陈望道发出翻译邀请的是《星期评论》周刊。1919年6月8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星期评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在沪问世。社址最初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新民里5号,2月迁至李汉俊哥哥李书城的寓所白尔路(自忠路)三益里17。周刊“五四”时期的重要期刊,以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为主,成为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的《每周评论》齐名,被时人誉为“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编辑部很快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提上日程期刊上连载。1920年初离京陈独秀,特地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借《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准备到上海物色合适人选把它翻译成中文,将此视为筹建中国共产党、点亮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初心与使命的重要前提。因此他与《星期评论》编者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图1


图2

讨论翻译人选时,《民国日报》主编邵力子推荐时年29岁的同乡陈望道,陈独秀也熟知陈精通英文和日文,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常识,又是新文化的倡导者之一,极表赞同。于是,邵力子便时任浙江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陈望道发出邀请,并提供了日译本陈独秀借的英译本作为翻译底本。

自忠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重庆南路,全长1045米。1913年该路的顺昌路以东段,以法公董局总董的名字命名为白尔路,西段则命名为西门路。1946年全路以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张自忠名改自忠路。三益里是自忠路163弄。笔者从重庆南路沿着自忠路寻觅着163弄,发现从马当路至吉安路一带已无旧时民宅,全是高楼大厦。经分析,原163弄位置应为如今济南路与顺昌路之间的翠湖天地-雅苑住宅小区(图1),而三益里17《星期评论》编辑部旧址只能从老照片上一睹真容(图2)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携《共产党宣言》译稿来到上海,交给李汉俊校阅,再请俞秀松转给居住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审定。陈独秀对此译稿非常满意,校对后将文稿交给《星期评论》,准备连载。不料,1920年6月6日,《星期评论》遭租界当局和军阀政府迫害,出到第53期被迫停刊。在该刊发表《共产党宣言》计划随之落空。

陈独秀深感出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决定以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共产党宣言》。研究社是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第一家出版机构。因此,渔阳里2号既是《共产党宣言》最后校对之地,也是做出发行单行本的决策之地。


图3


图4


图5

老渔阳里2号即今南昌路100弄2号。笔者从重庆南路拐入南昌路,西行约300米,在科学会堂对面找到了100弄(图3)2号位于第一条横弄堂东侧的第2家。这是一幢砖木结构式两层石库门里弄住宅,建于1912年,一正一厢,坐北朝南,独门独户当年楼上厢房为陈独秀夫妇卧室,统楼为书房,楼下客厅是《新青年》编辑部,兼作会客室2018年6月,为配合落实“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对旧址开展修缮现大门修旧如旧,外墙仍保持早期清水砖,并做水泥沙浆抹层,花岗石门框,饰卷叶花草浮雕,黑漆实木大门,门楣采用三角形雕饰(图4)。大门左侧墙上一块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图5)。扫一扫其上的二维码,可获知旧址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目前,内部修缮已完成,正进入布展工作,将于年内向公众开放。


图6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能够出版,还得力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支持。1920年8月,陈独秀和维经斯基商议,由维经斯基提供经费,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成裕里(图6)12号租一间房子,建立了一“又新”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

成裕里为今复兴中路221弄,靠近顺昌路。由于在2007年原卢湾区经过地毯式文物普查,发现了又新印刷所旧址,同年12月被卢湾区文化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笔者从复兴中路263号停车场大门进入,除停车外,工地一片空空荡荡,旧房已全部拆除,唯有2幢建筑被银白色的镀锌铁皮小心翼翼地包裹着,十分醒目。


图7

经查阅《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记录》,可以确认,北面这幢是原复兴中路239弄4号的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南面的建筑才是又新印刷所旧址(图7)。一位李姓的保安介绍,如今2幢房屋均已与基础分离变成一个可搬动的“重物”,将按照上级要求平移至路边。为了保护这2幢建筑,原卢湾区拟建的学校工地已多年未开工了。


图8


图9

印刷所旧址是三层旧式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近期上海档案馆展出的“真理之甘 信仰之源——纪念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主题展”仿制了拆除前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大门(图8),铭牌右侧的建筑平面图展示了一楼的内部结构(图9)

1920年8月,初版的《共产党宣言》首印一千册封面以红色印刷书名与马克思肖像。此书一经发行,很快售罄。同年九月又印了第二版,改正了首印本封面错印的书名,封上的书名和马克思肖像也由红色改为蓝色。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供不应求,成为炙手可热的读物。许多读者苦于找不到“社会主义研究社”地址,纷纷询问何处有卖。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由沈玄庐出面,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刊登《答人问〈共产党宣言〉的发行》,巧妙编了一个新书广告回答读者:“你们的来信问陈译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买处,因为问的人太多,没工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栏答复你们问的话:一、‘社会主义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陈独秀先生给我的;独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来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对面。”


图10


图11

当年,上海有二条大马路,英大马路指英租界大马路即今南京路;法大马路法租界大马路即今金陵东路法大马路大自鸣钟在老地图(图10)上作为电车车站名而广为传播,就是今天金陵东路上黄浦公安分局派出所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创建图史》175页刊登一张“新青年社总发行所旧址”的老照片(图11),其说明为“原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279号)”。


图12

笔者沿着金陵东路从东往西寻觅279号,过河南南路找到黄浦公安分局派出所,只见对面金陵东路、金门路的西南角矗立幢新古典主义建筑(图12)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二至四层采用暗红砖作外墙,6根2层高的方形立柱沿路排列,形成了具有南粤风情的骑楼,无论下雨还是烈日,人们都可以优雅逛街走近骑楼,经考查确知,右起第一间即为279号。


图13

时光转百年,昔日“法大马路”、今日金陵东路279号所在的这建筑,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第一个出版发行机构——新青年社总发行所的所在如今唯一留下记忆的是左侧墙上盾牌形式的铭牌,上书“黄浦区文物保护点 《新青年》社门市部旧址 金陵东路279号 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立”1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