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鸡当作是一种喜庆、吉祥的动物及象征。“金鸡报晓”“一唱雄鸡天下白”等词语、诗句,年画里雄鸡除五毒的形象,窗花上多变的鸡的样式,都是这种心理的流露。加之“鸡”与“吉”谐音,更增添了人们对鸡的喜爱。有的国画上画着鸡的形象,题名却为“大吉图”,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有关鸡的年画、泥塑、剪纸、书法、国画以及玩具、烟标、火花、卡片等等,可谓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除了生肖邮票上的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其他邮票上也出现过不同种类、不同样子的鸡。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我国邮政历年所发行的有关“鸡”形象的邮票:
在我国发行系列生肖邮票前,最早被搬上邮票的鸡是1959年的特30-3《剪纸》中的“公鸡”(图1),这套邮票是用抗战时期自己在陕北三边收集的剪纸原样设计的。
图2
1963年的特58《民间玩具》中的-1为“鸡(泥)、羊(泥)”(图2),-5为“白兔(布)、棒棒人(木)、公鸡(泥)”(图3),-8为“花公鸡(麦秸)”(图4)。泥塑鸡与麦秸编鸡既是民间工艺品,又是当时孩子们的玩具。
图5
1981年发行T58《辛酉年》(图5),同时发行的SB(3)是世界上最早的生肖鸡票小本票。原画作者就是张仃。1980年筹划这套邮票时,有关人员向他约公鸡画稿。张仃绘有无数的鸡画,任意挑选一张皆可成为邮票画面。然而,这一次却没让人挑选,而是自己取出一张皱巴巴的旧画作为邮票的主图。人们都百思不解,最后还是他自已透露了个中奥秘,原来这是一张失而复得、值得纪念的画作,是一张深深打上了一段浩劫灾难印迹的、非同寻常的画作。
张仃因为喜欢画大公鸡,被造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诬为“与苏修头子赫鲁晓夫里应外合”,理由是赫鲁晓夫曾攻击过“中国是只好斗的公鸡”。这么一来,张仃的公鸡画就被诬为“反革命黑画”,张仃本人就被打成黑画家而被批斗、抄家。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张仃才偶然地、神奇地在一个地下室的废物堆里发现了这张当年被造反派抄走并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的被蹂躏得皱巴巴、脏兮兮的公鸡画,于是如获至宝般地珍藏起这张“既像民间剪纸又像玻璃镶画”的失而复得的公鸡画,提供设计成中国邮政第一枚鸡年生肖邮票。而雄鸡的形象也寓意深刻,使人想起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
图6
1981年的J63《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纪念邮票中的-2为“一衣带水”(图6),主体图案为船、剪纸公鸡(以票中票形式,采用特30-4“公鸡”图)。邮票上的“公鸡”呼应中国农历的鸡年(1981,辛酉)。
图7
1988年的普24《中国石窟艺术》-4“大足石刻 宋代 养鸡女”(图7),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中“地狱变相”组雕中的一尊,俗称"养鸡女"。展现的是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雕像充满诗意般的乡村风情。
图8
1993-1《癸酉年》-1“雄鸡报晓”(图8),白底红图,画面中一只大红公鸡昂首挺胸、引颈高歌,边角衬以花草图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鸡本身是用来报时的,不少典故也和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也成为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可以说鸡的形象本身也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伴随着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不断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形象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被深受喜爱。
图9
2005-1《乙酉年》(图9),图案展示一头雄鸡站立在一轮红日之上,高亢鸣叫。画家采用写意的手法,按照“乙酉”两字的形状,将雄鸡的鸡身设计成色彩艳丽的“乙”字状,并将鸡翅、鸡脚和象征大地的一笔,全用黑墨重抹,衬以红日,形成“酉”字状。
图10
2006-2《武强木版年画》-2为“五福临门”(图12),童子所骑为大公鸡。此画为清代作品,两个童子各骑一只大公鸡,所持条幅分别写着“功名富贵”、“吉星高照”。借“公鸡鸣唱”的“公鸣”之音,取“功名”之义,一童子头戴牡丹花象征富贵,吉语为“功名富贵”,另一童子头戴菊花,取“菊”与“吉”音似的吉祥含义为“吉星高照”。几只蝙蝠,取“福”之谐音,象征幸福,故称“五福临门”。
图13
2017-1《丁酉年》是我国第四轮生肖鸡票(图13)。-1图案是一只威武强壮、高傲奔放的雄鸡,正做出昂首挺胸向前走的姿态;-2图案是一只温婉柔美的鸡妈妈护着两只可爱的小鸡。全套邮票表现了生肖鸡幸福美满的一家子,延续了第四轮生肖邮票主推的“合家欢”主题。这套鸡票出自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韩美林之手。
1979年的T35《金鸡》全套3枚、1989年的T134《褐马鸡》全套2枚、与瑞典联合发行的1997-7《珍禽》-1为白腹锦鸡、2000-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4为褐马鸡。金鸡、白腹锦鸡同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但很多人常误以为它们是家禽。
十二生肖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生肖邮票不仅在中国深受欢迎,在世界上也是极具影响力。从1950年日本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起,到现在67年当中,更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生肖邮票,生肖文化也已成为中外交流的载体。
——刊于《上海集邮》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