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徐智勇:《人像摄影原图在邮票上的变化》极限邮集的组集探索

$
0
0

“研究类”展品组集规则的正确认识

1.FIP极限集邮展品评审指导要点(规则):

3.4.展品分类”规定为“a.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展品;b.专门课题和/或研究的展品c.专题展品”三类,而“3.4.b.的具体内容品应以极限明信片的构成要素以不同的和谐一致为基础也可以共同以这两者为基础,或者以一个特殊时期为基础。

2.对规则内容的解读:

1)“以极限明信片的构成要素(指研究的主体),这里应该是指有相互关联性的主体要素,就是票、片、戳间内容的关联性研究,如果对某一要素作为单独课题的研究,远远不如其它类别的专项研究来意义重大(如“传统”对邮票、“邮政史”对邮戳的研究等)。

2)“以不同的和谐一致为基础(指研究的课题),是指“三要素”之间不同和谐一致关联性的研究,就是对票图与片图、票图与邮戳、片图与邮戳、甚至对“三要素”三者间关联性和谐的研究。我的这部邮集主要是以“三要素”中票图与片图间各种关联性变化为研究课题的。

3)“也可以共同以这两者为基础”(指研究的主体+课题),实质就是:以“三要素”为研究的主体,而以“三要素”间的“和谐一致”作为研究的课题。

4)“以一个特殊时期为基础”,这类邮集目前好像还没先例,怎样去理解和实践,还需同好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3.对规则理解的误区:

规则中以极限明信片的构成要素”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造成许多研究类展品不符合研究要求的原因,实践证明单独以“三要素”其中一个要素作为研究课题是不可行的。对研究类展品来说,虽然之前在各级邮展上,多少都能见到:有研究邮票版式的(传统类研究)、有研究邮戳式样的、(邮政史类研究)、有研究明信片版本的(明信片邮集研究)、有研究单一票图与多枚片图“不同和谐”的等等。但这些研究类展品基本没有获得高奖的成功案例。可见,由于这些都不是极限类研究的范畴和优势,所以这样的“研究”并不符合指导要点的要求。

从规则入手确立一框“研究类”展品的课题

1.得以启发的研究课题确立

FIP规则中的“极限研究类”组集方式,开始少人问津,不了解怎样去编组,也无参考案例。敢为人先的尝试者出现了,但众人对此臧否不一,当然关键还是评委并不认可和看好他们的作品而难言成功理由是研究的主体有待商榷。不久我终于见到了一部评委认可的研究类一框展品,它研究的主体是原图在票图上的错误或不合理,这才是极限研究类研究的主项,但由于此类素材与珍罕素材太少而难于发展。不过,此展品却让我大受启发,于是就有了我对“原图在票图上的变化”研究课题的思路。由于这一课题基本符合“研究类”规则,所以从一框着手比较可行。开始我并没有想到选“人像”为研究的主体,后来发现“人像”主题在珍罕素材上并不少见,这也为我向五框发展奠定了基础。按FIP规则的要求,反复思考后,终于较理性地确立了这部一框“研究类”邮集的标题《人像摄影原图在邮票上的变化》。标题明确在本邮集中所要研究的“变化”是在邮票上,且限定了摄影原图”,还进一步限定了人像”。由于标题明确的体现出极限类研究课题特征,且有符合逻辑关系表达的可行性,从而使整部邮集在编组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纲要以“变化”的分类而入手研究

邮集的题目确立,也是课题确立,而研究怎样展开?却是构思这部一框邮集的关键。即所谓有好的纲要,邮集已成功了一半。我的“纲要”就是如此,首先在原有的藏品中,找出各种有不同变化的“人像”素材,予以分类后发现可归纳为四种“变化”,为了适合一框的编排,尽可能地采用四行四个章、每一页为一个小节的纲要(另见纲要内容)。第一章节为票图(对比片图)有取舍画面的变化,其中有截取所需主体、有舍弃次要画面等变化。第二章节为票图有改换画面的变化,其中有局部增减、替换画面、颜色重置、画面反置的变化。第三章为票图有创意改动的变化,主要是有设计师根据某些要求而创意变动,有局部或整体的、也有参考或重绘的,还有只对人像边饰进行创意设计。这部分的“变化”在展品中是最有研究价值的、也最为精彩、最有趣味的内容。第四章节为票图印刷造成的变化,除雕刻版是人为改变原图外,其余都是印刷机所造成,且不同印版印刷其变化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有影写、雕刻、凹凸等印版印刷的变化。

由一框向五框进发的进一步探索

1.初获成功的经历

有了理想的标题,又顺利地构建了合理的纲要,所需素材基本收集到位,起初的要求只停留在符合纲要内容所需即可,所以无法顾及素材的珍罕性。根据纲要的结构,邮集所需研究的具体内容就顺理成章了。2012年2月在北京极限会一框极限复印件竞赛上,邮集首次亮相就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和认可,并获得最高奖项。当年9月在济南第5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获银奖、10月在广州第7届全国极限邮展获镀金奖、上海“迎十八大邮展”获镀金奖。初获成功的喜悦,给我带来了对极限“研究类”组集的兴趣和信心。于是,我重点在素材的珍罕性上加以投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5年上海第18届集邮节邮展上获得了金奖,翌年9月在广州第9届全国极限邮展上再度金奖。

2.向五框进发中的艰辛与幸运

对这部较成功的邮集,评委和专家在好评和认可的同时,也留下了让我沉思的话题,那就是一框只是你向五框成功进发的开始,真正的成功一定要是五框才能体现。一针“强心针”让我清醒,既然一框只是五框成功的开始,那就向真正的成功进发吧!

由一框向五框进发,谈何容易!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17年的4月,我才正式考虑,目标是全国邮展的镀金奖。首先纲要内容的容量要增加许多,章节的内容是否增加,怎样增加,增加的内容是否有其合理性和逻辑关联性,还有关键素材收集难度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我一时不知所措、难以下手。就在进退两难时,我便开始不断地、反复地对一框的纲要进行深入思考、仔细研究,终于初步勾勒出较理想的五框纲要即在一框纲要四章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章“原图主体的变化”的研究,同时也使纲要的五章结构,与五个展框结构基本趋于一致,而在原每个小节只有一页的基础上,均增至三页研究内容。与一框小节相比,二、三、四章的小节有更合理的互换调整,并增加了一些一框中未涉及到的研究内容。这样,每一章的小节也正好与每一框的行结构趋于一致,使“变化”在研究的内容上更加趋于完整,在整个展品的结构布局上也趋于平衡。根据五框纲要,在藏品中又找到不少素材,加上原来的一框,可用素材已达一半以上,这又使我信心大增。然而,要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不足部分的素材,又成了进发五框的绊脚石。就在举步维艰之时,幸运之神的眷顾,让我在短时间内,基本完成了全部素材的收集。在2018年21届上海集邮节邮展上我的五框作品如期亮相,并有幸获得镀金奖,由此基本完成了进发五框计划的初步目标。但能否入选当年5月的常州全国邮展,却成为我梦寐以求的新目标。终于幸运之神再次眷顾,我的展品顺利入选并荣获镀金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