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集邮协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省级集邮组织,《上海集邮》不仅是全国最早创刊的,而且是全国唯一公开出版的省级集邮协会会刊。4月15日是它创刊40周年纪念日,上海市集邮协会举行了一个隆重、高效的读者·作者·编者纪念座谈会。
本次活动可视为1月10日上海市邮协成立40周年纪念会的继续。当月的杂志打开封面就呈现一派国内邮刊、邮报和邮坛精英们八方来贺的欢庆气氛,资深集邮出版人刘劲会士以风趣的四言句赞扬《上海集邮》道:“立足沪上,宇内畅行;协会支撑,编委倾情;大师提点,文采上乘;内容广博,视野阔宏;新知趣闻,钩沉撷英;环球新邮,基层呼声;文图俱佳,邮人称幸;刊至不惑,硕果愈丰;邮味浓郁,文化传承,初心不改,再登征程。”《集邮》杂志总编丛志军赞誉《上海集邮》“有着值得敬佩的文化传播经历”;北京集邮报刊的功勋编辑林轩会士祝愿《上海集邮》“保持特色,保持邮味,坚持接地气”;《中国集邮报》总编老蔡满怀深情地表示“愿与40岁的《上海集邮》一起,在‘纸媒寒冬’中彼此温暖,也共同温暖那些仍然执守集邮这项爱好的人们。”年届九旬的浙江集邮泰斗林衡夫则写了四个大字:“邮界喉舌”。
当日的座谈会于市邮协的大会议室召开,《上海集邮》召回了现已离职的历任编辑,请来了作者代表、读者代表,包括在线上线下填写《读者意见征询表》发表中肯意见而原不相识的文字之交,彼此多为疫情阻隔等因久未见面,相逢甚欢。
上海市集邮协会会长毕晓哉作了贺词,在会上发表。
本次活动还利用视频发言,形成天涯咫尺的效果。戴定国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向与会者致意,他应《上海集邮》之邀,向国内读者传播外国新邮,向欧美读者宣传中国邮票,在《上海集邮》创刊20周年的征文中以《邮缘千里来相会》荣获唯一的一等奖,现在他已在化学工作的岗位上退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集邮写作中去。旅居纽约的黄山在祝贺《上海集邮》全彩改版后,希望图片的印刷效果更上一层楼。中邮网主李国庆历数上海在中国集邮活动中的诸多“第一”后,盛赞《上海集邮》“做了很多非常杰出的贡献”,也希望她在印刷的清晰度上再提高一步。可喜的是视频上还出现了一批年轻作者,杜明明称赞《上海集邮》“恪守天职,精心办刊,汇聚名家,不薄新人”,祝愿她“秉持宗旨,坚守情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李圣恺说,在学生时代《上海集邮》将他领进了集邮的大门,希望她越办越好。
通过视频在纪念座谈会上亮相的全国集邮联会士还有葛建亚、林霏开、陈国成、王宏伟等,宋晓文还拿出一叠邵林当年向他的投稿提出修改要求的复信,情意绵绵地回忆30多年来与《上海集邮》的深情厚谊。张建伟、倪俊峰、张镇安、杨文忠等作者、读者也作了视频发言。
座谈会上,上海市集邮协会向曾为《上海集邮》作出重大贡献的原编辑丁临渊、张乐民、沈丽华等颁授“荣誉主编”的称号,向优秀作者李曙光、唐无忌、林霏开、戴定国、黄山、吴天明、徐金德、金问涛颁授“荣誉作家”的称号。
为使本次座谈会不仅停留在纪念以往的欢呼中,市邮协有意将它开成一个今后工作的研讨会。《上海集邮》从创刊起担任副主编至今的邵林会士代表编辑部作了第一个发言,他向会议报告了《读者意见征询表》的反馈汇总,从中可见《上海集邮》读者的年龄层次、集邮年份、文化程度、对读物的需求,能够接受的杂志定价,等等;他汇报了《上海集邮》近年来的进展,畅谈了刊物的编辑思路和未来构想。
李曙光会士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上海集邮》不忘办刊初心,坚持创新,坚持以读者为本,为集邮服务的宗旨,并建议增加刊登青少年作者的邮文。张荣国等希望杂志强化海派文化气质,打造更加鲜明的海派风格。王夫良、潘安农、王伯元等提出建议,希望加强基层活动的报道,推广编组邮集的经验,开设专栏介绍精品邮集等。丁临渊、张乐民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当年刊物险遭停办的窘迫。
《上海集邮》原美术编辑朱金德向市邮协赠送了他邮品设计30年的集纳《邮苑艺韵》。
座谈会由《上海集邮》主编张玉茹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市邮协副会长施邑屏、胡不为等近50人。
上海邮政为本次座谈会启用纪念邮戳,在四川路桥邮政支局启用邮资机宣传戳,上海市邮协印制了纪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