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也是历时最久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们欢乐上一个月。春节习俗许许多多,各地还有些许不同,正是这些春节的习俗,构成了除夕浓浓的年味。限于篇幅,本文且简介一部分。
贴春联在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图1)。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图2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它起源于古代的春帖,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祝愿和希望(图2)。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图3
贴窗花是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图3)。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图4
贴年画和贴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而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图4)。
图5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在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往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在北方,年夜饭必吃饺子,寓意团圆、喜庆(图5)。
图6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图6)。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图7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辈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图7)。
图8
春节食俗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年糕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浙江宁波慈城镇的水磨年糕特别有名(图8)。
图9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图9)。
——刊于《上海集邮》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