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斗拱见于商周青铜器装饰,而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斗拱装点着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1997—11—2,图2)、佛光寺(1997—11—3,图3)都盛开一朵朵斗拱之花,颇具特色。佛光寺主殿面阔七间,殿身由檐柱、内柱各一周支撑。屋柱之能胜任重负,柱上所施雄健斗拱功不可没。如檐柱斗拱高为柱长近二分之一,承载力之大自不待言,屋檐因而能如鸟翼舒展而出。南禅寺以古朴雄丽的主殿大佛殿闻名遐迩,其斗拱制作也别具一格,“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既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佛光寺的重出江湖,建筑学家梁思成(1992—19—4,图4)功不可没。1937年,梁先生从法国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中发现了这座古寺的信息,从而在深山之中找到它,从而对它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
图5
进入明清时代后,斗拱的承载作用逐渐弱化,而其美化装饰功能更受重视。广西容县真武阁(1996—15—2,图10)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它的斗拱非常有特点。其一是结构之间有空隙。真武阁系全木建筑,斗榫,梁柱等交接处均留活动余地,甚至柱子都悬浮而立。其原因是当地为台风地带,建筑看似松动,其实系“以柔克刚”,用适当晃动来降低、化解台风破坏力。其二是昂特别长,尤如象牙,甚为惹眼。这般做法的原因众说纷纭。可能其中的装饰说比较靠谱。其三最奇特的是,五百年来,斗拱面上一直一尘不染。原因是古代建筑师利用流体力学原理,借助风在斗拱面尘埃上下压强的落差,将落尘清除。台湾鹿港龙山寺是宝岛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其彩绘八卦藻井(明信片,图11)亦为台湾地区最大者(跨距约5.5米,至頂心的高度约6.5米),主要就依靠层层出挑,齐集顶心的16组斗拱承担与传递藻井重量,建筑工艺令人惊叹。北京故宫(J120)的太和殿、保和殿等以及沈阳故宫(1996—3)的崇政殿、凤凰楼、牌坊等建筑亦大量采用斗拱。北京颐和园排云殿临湖牌坊,彩绘明艳,斗拱也非常惹眼(明信片,图12)。燕园(北京大学)西大门(1998—11,图13),彩饰锦绣,檐下一排油漆斗拱,更增添了大门的气派与美观。
图14斗拱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当代中国建筑师重视它,自然一点也不奇怪。上海世博会中国馆(2009—8—4、2010—3—2;2010—3M,图14)独出心裁,借用斗拱形式的外观,披上中国红的外衣,成就了其浓郁的中国风格,而且是既学习、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语言,也是吸纳了现代建筑科技与艺术手法的创新风格,因而广受称赞。并多次在“国家名片”上展示风采。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说:让中国建筑长一张“中国脸”。(《光明日报》2016年10月14日),矗立于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正是长了一张长着典范的“中国脸”的建筑佳作!只有不了解斗拱,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敬意的人,才会对其提出批评。
——刊于《上海集邮》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