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上海聋人邮苑成立30周年大庆!
祝愿上海聋人邮苑前景灿烂,越办越好!
30年前,上海市集邮协会的会址还在延安中路陕西南路东面一条名叫明德里的弄堂里;从那时候算起,再往前推30多年,这条弄堂所在马路的对面,还有一条没有名字的弄堂,它的过街楼下靠东一侧,有一座搭建的木板房子。这间木屋,就是我买进第一套邮票的店铺。这家店铺名叫“普饴邮票社”,店铺的老板名叫张子堂。当时像我一样的集邮男孩,知道他叫张子堂的不多,但都知道他是一位聋甏。现在思考,他从清末开始经营邮票,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年,可能是中国最有名气的聋人邮商,。我从邮刊上知道,他早年曾在四川北路的钱庄内设柜业邮,无意中将珍邮“翡翠姐”卖给了袁醴波,却只收袁氏5角小洋的代价。我已有60多年没有再见过这位当时至少已有60多岁的聋人邮商,但我会永远记住他,因为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耳聋集邮人士。
集邮在中国大陆复苏后,我认识了更多的聋人邮友,现在他们大都是上海聋人邮苑的骨干。
我同王少梅先生是在拍卖场上认识的。他比我稍长2岁,常由夫人陪伴,早年还带着孙子,老少三口,极有耐心地坐在拍卖场的靠背椅子上,一边翻阅拍品图录,一边观看和等待,时而举牌示意,搏价竞购。主拍师的报价似口吐莲花,连珠般喊出数字,竞购价格连蹦带窜,逐级上升,他戴着助听器,借助夫人的配合,屡有斩获。这是一场绝妙的耳聋人与耳聪人的联手,令人欣羡。凭着他多年的邮识沉淀和藏品积累,年届古稀仍不泯童心,组集参赛由国展而亚展,终于披金沾银,愉悦身心。后来,他孙子的展品也在上海集邮节的邮展中亮相,在青少年类中崭露头角,这是一颗耳聋人辅导耳聪人的结晶,怎不令人喝彩!
每逢本地的大型集邮活动,或是近邻苏州举行生肖邮票的首发,甚至远地城市举行全国邮展或国际邮展,尤其是全国残疾人邮展、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邮展,都有上海聋人邮友的结伴同行,他们形成一个团队,集体登场,鲜明地表现了这个群体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风范。与此同时,在集邮报刊上,在实寄邮品上,我们能经常发现上海聋人邮友活跃的身影和连绵的活动。他们之中,书画人才比比皆是,由此产生的纪念封片蔚为大观,形象化地展现和记录了聋人邮友在上海集邮史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的足迹。
值此2017年的红五月,上海聋人邮苑庆祝成立30周年,他们满腔热情地编印这本《情缘邮苑》纪念册,记录群体成长的轨迹,嘱我撰写前言。本人深感殊荣,禁不住要向我的聋人邮友们做出手势:“胜利”(qq表情,下同)“握手”“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