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许,2017上海集邮节隆重开幕。那天,当我走进上海邮政大楼一楼南厅时,发现集邮节主会场亮点多多。比如以中国残疾人集邮联谊会秘书长孙建华的《我的残疾兄弟姐妹》为代表的7位残疾人的7部专题邮集在南厅展场连袂亮相,而中国残疾人集邮联谊会副会长王小黑在先进表彰中,荣膺“2016年度全国先进集邮工作者”称号;30多位杨浦区凤城新村小学集邮社团小邮迷,在新老校长邬红卫、宋凤文的带领下,清一色校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第二十届上海集邮节最大亮点在哪里?亮点在那集邮者眼睛里:是依然看不见节庆的主席台呀,看不见悬挂的巨幅会标,看不见铺设的红地毯,还有那摆放的花草。
正如主持当天活动的市邮协秘书长吴才鸿在开场白中所说:“我们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延续这几年的做法,不办开幕仪式,以行之有效的集邮普及提高活动和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营造上海浓郁的集邮文化氛围。今天,我们通过举行邮展、表彰先进的方式来共同纪念这一时刻。”正值全国“两会”召开的大喜日子里,由上海市邮政分公司、市邮协、钟笑炉集邮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届上海集邮节,突破了以往“逢五逢十”必有大型典礼的规律,实为今年上海集邮节的最大亮点!
回眸“这几年的做法”,可以追溯到2013年。我记得,那一年我接到市邮协秘书处《会议通知》后,于3月5日下午出席了在邮政大楼403会议室(北苏州路280号)召开的主会场活动。《通知》头一回强调“拟精简原有节庆形式,不办开幕仪式”(图)。虽然会场投影仪打出的会标是“2013年上海集邮节开幕式暨极限类集邮展览、学术论坛”,但开幕式简朴务实。一是邮政大楼中庭已不搭建节庆主席台(图);二是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的数量,也由原来的10多家(图)分别精简为2家;三是把开幕式、极限展、研讨会、表彰会等融为一体,以“多办集邮普及提高活动”的务实作风将集邮节组织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从 2014年起,作为上海集邮节的主会场,由面积为1347平方米的邮政大楼中庭(北苏州路276号),缩移至仅容纳可展出200框左右邮集的室内南厅(北苏州路260号)。
没有开幕式的南厅集邮节邮展,已历时四届。前三届主题依次为:2014“上海市民间集邮研究会特色集邮展览”、2015“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6“展望‘十三五’适应新常态 创新集邮新‘丝’路”。本届主题则为:2017“喜迎十九大——驿路、丝路、复兴路”,旨在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每届展期为3月5日至7日,已成惯例。除了2014年第十七届分为竞赛类和非竞赛类外,其余三届均为竞赛性综合展览。在这四届邮展中,前三届依次展出邮集为:72部187框、75部212框、77部202框。本届邮展展出邮集正好为82部200框。
在这四届主会场里,除了南厅“重头戏”集邮展览,还有先进表彰、名家签封、主题报告会、邮集提高培训班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为庆祝每届集邮节和南厅邮展,市邮政分公司首日启用纪念邮戳、电子邮戳,市邮协和市集邮总公司联合制作发行纪念封。此外,还有数十场形式多样的分会场活动遍布申城。
五年来,中央八项规定下的上海集邮节,虽简朴,但务实。因此,集邮者热情不减当年——展场里,依然人头攒动;展框前,依然点评完美;还有营业厅,依然购封者众。而今年新增的“我与上海集邮节”征文活动,吸引同好纷纷跃跃欲试……
作为中国集邮发祥地的上海,集邮节源起于1986年1月10日为纪念市邮协成立5周年而在沪举办的全国首个集邮活动日,以后每年一届。在历经12届之后,上海集邮活动日于1998年3月5日在新落成的上海集邮大楼又升级为主题是“集邮一一文化与友谊的使者”的全国首个集邮节。屈指数来,今年已是第32次了。在这32次中,有八分之一的主会场活动是在邮政大楼一楼南厅度过的。
集邮是一种兴趣,是一种娱乐。上海集邮节(集邮活动日)的经历,是集邮复苏以来集邮浪潮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是,透过这朵小小的浪花,却折射出集邮也要讲政治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