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
18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在上海租界陆续开设客邮局(外国书信馆)后于1922年撤销。此后,这些客邮局的建筑也逐渐销声匿迹,如英国客邮局旧址于1926年拆除,美国客邮局即其领事馆旧址约于1982年拆除,日本电信局旧址约于1997年拆除,而位于昆山花园的俄国客邮局旧址今日尚存。如今还为多数邮政史研究者所知的似乎只有尚存于四川中路福州路东北角的德国客邮局旧址了。其实法国客邮局旧址也尚存在,只是和德国客邮局旧址的境遇相像,因外立面大规模变动,现已几乎难以辨认。本文以笔者所藏实寄片上的上海法国客邮局影像为引,介绍这栋被人遗忘的建筑。
图1为19世纪初上海法国客邮局所在的孟斗班路(亦称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旧影。拍摄此帧影像的机位在今延安东路和四川南路交界处,向南。当时洋泾浜尚未填没,我们所看见的这座桥即是洋泾浜上的第二座桥——二洋泾桥。明信片背面的信文恰好是对正面景色的解释,并指出了法国客邮局的位置:
“The cross over building is the French Post Office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 and all the decoration was for the 14th July. It is done every year celebrating your annual festival. I hope you will like these cards. Kind regards to you. C. J. Watson c/o Shanghai Hongkew Wharf(在其上打叉的建筑是法租界里的法国书信馆,并且所有的装饰都为的是7月14日。这庆祝每年都办。我希望你会喜欢这些明信片。友好的问候,C.J.Waston由上海虹口港转交)”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自上海法租界开辟以来,庆祝法国国庆节一直都是法租界最热闹的一天。根据寄片信者的指示,桥南堍东侧,即片图左起第三栋建筑即法国客邮局。片图中洋泾浜以南的法租界张灯结彩,悬挂法国国旗,很是热闹。法国客邮局上方更是插有一面大幅的法国国旗。
此片贴伦敦版蟠龙绿2分2枚,1909年4月28日(己酉年三月初九)销上海中英文小圆日戳和英汉文干支日戳,4月30日经上海法国客邮局由西伯利亚邮路,5月19日寄达法国阿列河畔土伦(Toulon-sur-Allier)。法国客邮局图片及其相关介绍带法国客邮局戳,甚有趣味。
这栋建筑是上海法国客邮局的第四处办公地点。1908年出版的《香港、上海和其他中国商埠的二十世纪印象》第494页对其有详细的介绍:
“法国书信馆大约在1860年代成立,并一直独立于法国领事馆。邮局一度在现在的洋泾浜4号,后来搬迁到现在法界外滩上美最时洋行(Messrs. Melchers & Co.)的一楼,之后又搬到了孟斗班路上的灭火龙俱乐部(Cercle des Voluntaires et des Pompiers),现在她位于孟斗班路48号。”
据《字林西报》1901.4.29报道,这栋建筑在完工时门牌号为孟斗班路48号,并云法国客邮局于当天搬入。图2为书中法国客邮局的照片和明信片上邮局建筑的对比。图3为1908年《最新上海地图》中法国客邮局及其周围的局部地图,其中河流即洋泾浜。1922年法国客邮局同其他在华客邮局撤销,其后最初十年内,该建筑由不同业主租用。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其租户主要为轮船航运公司,二战结束前夕为德国远东轮船公司,战后为穿山轮船公司。图4为1946年时美国士兵Russ Alward在飞机上俯摄的上海。笔者用白色箭头指出了法国客邮局旧址。我们可以看到女儿墙等装饰仍然都在。
图5
上海解放前夕,其三楼还由瓷商业同业公会所用。解放后该楼继续由不同单位使用。建筑的立面和周边环境自80年代起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图5是笔者根据有关地图和《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绘制的变迁图,门牌号码按1946年地图标注。图6为1993年时与明信片图同角度的照片(秦兴培摄)。片图上左起第一栋建筑(原大美晚报馆,图5中A楼)仍保持原貌。但是第二栋建筑和客邮局旧址(图5中C楼)的外立面都经过了改造;客邮局建筑原装饰性的部分被改成了简约风格,女儿墙被拆除。此后,1993年旧照中法国客邮局左侧两栋建筑在延安东路拓宽中拆除,如今原法国客邮局旧址成为了路口的第一栋建筑,因此现四川南路的门牌从5号开始(图7)。此处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动迁用房建设处所用,经2016年的改造后,已成为汉庭连锁酒店外滩延安东路店,与之前相比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