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走在厦门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这首悠扬的《鼓浪屿之波》。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鼓浪屿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在巴金心中,鼓浪屿是永不忘怀的“南国的梦”,在林语堂的人生中,这里是他小学时光完美的记忆。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对鼓浪屿的侵占逐渐展开,这座东南沿海的小岛留下了“公共租界”的烙印。1890年2月5日,上海工部局书信馆经厦门英国领事同意,在鼓浪屿伍德(H.J.Wood)的住宅设立厦门经理处,专门收发台湾、上海及商埠往来的信件。1895年6月8日,厦门工部局发行了白鹭图邮票(厦门第一次普通邮票),票图选用栖息厦门的白鹭,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票面印有“厦门工部邮政局”字样,此票首次发行5种,以绿、红、蓝、棕和橘黄等不同颜色区分面值(图1);1896年5月11日,又发行3种,图案同前,以灰黑、蓝紫、玫红区分面值。直至1896年12月,累计发行2次普通邮票,5次加盖改值邮票,一次加盖欠资邮票。同时,鼓浪屿上的英、美、法、德、日各国领事馆出于通信需要,均办理邮政,即“客邮”。随着1897年设立大清邮局,厦门商埠邮局才逐渐退出了历史。1904年5月16日,大清邮政厦门邮务总局开设“鼓浪屿邮局”,邮戳上清楚地刻有“鼓浪屿”的中英文地名(图2、3)。
图4
1844年,厦门正式开埠,鼓浪屿作为一个窗口,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这里催生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多个第一:这里是中国最早传入西医西药的地方,走出了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林巧稚(J173-1)(图4)、创办了当时中国第一所幼儿园怀德幼儿园、修建了19世纪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足球场。同时,鼓浪屿自1913年出现了第一架钢琴之后,培养了殷承宗(文16,邮票图中钢琴伴奏者的原型)(图5)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这里也被冠以“琴岛”的美誉。
图6
邮电部发行1994-20《经济特区》纪念邮票(图7),-4 厦门。这套邮票的设计采用“城市雕塑+城市风景”的构思,设计师王振华在收集厦门这枚邮票的设计元素时,在鼓浪屿上的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看到了《白鹭女神》的雕塑模型,其含蓄之美打动了他。邮票背景则选用了鼓浪屿日光岩、厦门大桥等地标元素,这也是鼓浪屿第一次出现在新中国邮票上。
图8
1999年发行的FP9《福建风光》风光明信片-2上,设计师邵柏林采用平视的角度,展现出柔和阳光下,绿树掩映的日光岩,彰显出日光岩生机勃勃的一面(图8)。发行首日,福建省邮政局启用的风景日戳中,亦有“日光岩”(图9)。
图10
2003-8《鼓浪屿》特种邮票是建国以来第一套完全展示厦门地方风貌的邮票(图10)。担当这套邮票设计的是杨文清。这套邮票在景点选择上,邮政部门和当地政府进行了多次论证,最后敲定将八卦楼、日光岩和菽庄花园作为票图,采用连票形式。其实,这三个景点无论从哪一个视角看,都无法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上,设计师采用水彩画的手法,浪漫与现实相结合,以绿树为纽带,巧妙地将三处景物连为一体。同时,在小全张的边饰上加入了五线谱,传递出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气息;而小版张则选用了设计师在鼓浪屿上的街巷速写作品,渗透着岛上长街深巷渗透出的人文气息。邮票发行时,受到当时全国“非典”疫情影响,当地邮票发行活动受到影响。
《鼓浪屿》邮票发行不久,当地申报的《鼓浪屿日光岩》普通邮资封(PF84)于2003年发行(图11),邮资图选用了画家曾华伟的国画作品。作为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曾华伟对于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眷恋,对于描绘鼓浪屿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邮资图上彰显了日光岩的雄姿,可以在图中找到八卦楼、滨海城市建筑群,体现出鲜明而浓郁的地域特点。
图12
2013年1月25日,中国邮政再次发行《鼓浪屿》普通邮资片(PP214)(图12),邮资图由李庆发设计,采用国画刻画了日光岩、八卦楼、郑成功雕像等鼓浪屿标志性的景观图案,配以碧海绿带为背景,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气息。
2017年的秋天,美丽的鹭岛将迎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相信,《鼓浪屿之波》的乐曲,将再次令世人陶醉。
——刊于《上海集邮》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