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喜鹊叫,好运到!”喜鹊的叫声“喳喳喳喳,喳喳喳喳”,意为“喜事到家,喜事到家”,所以喜鹊在中国民间是吉祥的象征,又称报喜鸟(图1 ,赖洪涛供图)。一大清早,“小精灵”竟出现在我家窗外的树梢上,顿时,我心欢喜,看来家中最近一定会有好事来临。正当我想入非非的时候,儿子不知道啥时也站到我身边,他也看到了喜鹊,尖叫一声“喜鹊、喜鹊”,并快速地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照个不停。而两只喜鹊仿佛报喜完毕,轻轻巧巧地飞起来,偕对而行,俪影双双,不离不弃,又去给其他的人家”报喜”了。
图2
喜鹊全身的羽毛有黑白两种颜色,其头部、颈部、胸部、背部、腰部均为黑色,略显蓝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腹部的羽毛洁白无暇;飞羽和尾羽为近黑色的墨绿色,带灰绿色的金属光泽(图2,谭予新供图)。喜鹊体态轻盈优美,当它腾空而起挥动羽翼之时,内侧的白羽毛才特别显眼,拍打双翅时直冲云霄(图3)。它落地的姿态也十分优雅,两翼平行展开,向下倾斜滑翔。特别是它那条长尾巴,使它显得更加俊俏(图4)。
国人是如此喜欢喜鹊,首先给了它一个好名字,跟“喜”这一美好愿景联系在了一起,鹊鸣兆喜(图5)、灵鹊报喜(图6)、鹊噪客至(图7),甚至“今朝听声喜,家信必应归”,把对远行亲人的思念也寄托给了它。总之,听喜鹊鸣叫,有喜气,是福气。
图8
“时人之家,闻鹊声,皆曰喜兆,故谓灵鹊报喜”。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世代传承,绵延至今,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民族心理。喜鹊既然称“喜”,一定会有个附会式的典故,在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四中,有这么一个传说:贞观末期有个叫黎景逸的人,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长期以来,人鸟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狱,令他倍感痛苦。突然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鹊儿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原来是因为鹊儿化身为人,假传圣旨,帮助恩人脱难。有这些故事印证,以喜鹊为主体的吉祥图案在民间广为流行,品种也很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图8);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喜鹊和三个桂圆叫“喜报三元”;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梅)梢”(图9)。
图10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喜鹊,赞赏喜鹊。或赋诗作词,或挥毫作画。如,唐·韩愈、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室妇叹鸣鹳,家人祝喜鹊。”宋·苏轼《喜鹊》“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牧童弄笛炊烟起,采女谣歌喜鹊鸣。繁星如珠洒玉盘,喜鹊梭织喜相连。”清·乾隆皇帝的《喜鹊》“喜鹊声唶唶,俗云报喜鸣。我属望雨候,厌听为呼晴。”连地方俗语中都有“昨夜灯花爆,今早喜鹊叫,定有贵客到。”这样的说法。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画喜鹊或专攻画喜鹊的人不在少数,著名画作有齐白石《喜鹊登梅》、徐悲鸿《四喜图》(图10)、崔德祺《青鸟报春来》(图11)以及法国印象派画家克洛德·莫奈的油画《喜鹊》(图12)等。
图13
中国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七夕天河相会(图13),每年七夕,满天飞翔的喜鹊向天河扑去,彼此咬住尾羽,横跨天河搭起一座绚丽多彩的鹊桥,让天河两岸苦等了一年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作一次短暂的约会(图14)。故事悱恻感人,使人们对牛郎和织女萌生无限的同情,也对善良、勇敢的喜鹊产生由衷的好感和敬意。鹊桥,则成了爱情的象征。
大家对喜鹊的寄情却从表象深入到了表意,深入到了民间,深入到了各种艺术形式甚至生活方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延续到了今天,在谚语、歌谣、剪纸、刺绣、绘画、对联、小说、散文、诗词以及歌曲、影视、戏曲等方面,从民间艺术到文人笔下,喜鹊的形象都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图15
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还可见到另一种雀形目鹟科的鸟类鹊鸲(俗名四喜),鹊鸲亦为黑白两色的长尾鸟类(鹊鸲雌鸟则是灰色取代雄鸟的黑色),很多人将其误认为喜鹊。其实两者在体形上有着巨大的差异,鹊鸲体长仅为20厘米左右,不足喜鹊体长的一半,这是最明显的辨识特征。喜鹊是鸦科鸟类,具有很多鸦科鸟类的共同特征:体型大、嘴粗厚。而鹊鸲是鹟科鸟类,明显嘴显小巧。虽然同为黑白色鸟类,但喜鹊是肩羽白色,而鹊鸲是翼上一道长条形的白斑(图15)。鹊鸲活泼好动,喜欢上下翘动尾巴,而喜鹊无此习性。
图16
喜鹊属于留鸟,常年留居于广大的平原、丘陵地区,我国南北方都极其常见,它们总是跟人类生活在一起(图16),但又对人类保持一定的戒备,尽管徘徊在人前屋后,却把巢建在高高的树上(图17)。喜鹊,作为离人最近的鸟,又被捧为“圣贤鸟”(图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