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1926年3月19日,北京《晨报》以《邮票交换会成立》为题作了如下报道(图1);“北京搜集邮票家以北京为中国首都,未闻有邮票会之组织,且搜集邮票乃一种高尚文雅之娱乐,不特足以陶冶性情,且于科学上美术上亦有莫大之贡献,故特集合诸同道,组织一邮票交换会于青年会。此会内容专以互相交换,互相研究,借以增进知识为宗旨。凡中外人士不拘男女乐于邮票者,均可加入为会员。会员每人每季仅收大洋9角,且有会志赠送。此种会志专载该会员详细地址,以及各国邮票新闻、邮票广告等等。凡是本京会员,每星期下午3点必在该会聚集一处,互相交换。其交换标准,闻按美国之司各脱或法国之香槟目录书,以示平允。如不欲变换邮票,亦可以现金代之。此种组织不特予集邮者以交换之机会,且使集邮者知中国有一固定之机关,可以联络大众之感情。如外埠人士不能在京聚会,亦可照例与任何会员互相通信。闻该会会员除每星期例会外,每6个月即开一邮票比赛大会,借以提倡集邮者之兴趣。接洽者为青年会赵云路云。”
图2
显然,北京邮票交换会是依托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组建,会址初设青年会,情形类似1923年杭州基督教青年会集邮组、1925年福州基督教青年会集邮团之设。业已查明,接洽者赵云路时为北京青年会华籍干事(图2)。
图3
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筹建于1909年春季,由北美协会格林(Cailey Robert R.1870-1948)与艾德敷、张佩之、袁子香等人筹议创立。会址位于北京崇文门内米市大街路西,初办时仅有旧房数椽(图3)。1911年春获费城巨商万那美克捐助,美国总会派工程师贺塞来京,拆旧屋建新宇历时三年,1913年7月面积12000平方米之新楼始告竣工(图4)。会所仿欧洲古典建筑形式,采用砖木结构,红砖墙壁,青石板屋顶,门楣上有弧形雨遮,门前台阶七级,楼内设有地滚球场、健身房等多项体育设施,底层有教室、书报室。1988年,青年会旧楼拆除重建。
图4
关于北京邮票交换会的职员班底,目前所能查到的最早记述见于1987年版《集邮回忆录》,张包平之《爱邮的一生——回忆纪泽》云:“1926年施秉章创办了北京邮票交换会,由艾德敷担任名誉会长,王翰祥为正会长,施为书记员。每星期日下午二时至五时在青年会楼上开例会并交换邮票,梁(芸斋)和纪泽几乎每会必到”。时隔17年后,又见2004年北京集邮史项目成果《北京集邮史概述》记:“1926年3月,施秉章在他的环球邮票社发起成立北京邮票交换会,会长王翰祥,副会长汪效庸(子年)、樊惠亭,书记员施秉章。”以上两述均未列举信息来源,大概源自老邮人的口口相传吧。据笔者判断,原始依据当在《北京邮票交换会会志》创刊号上,虽然创刊号内容至今不详,但毋容置疑艾德敷担任名誉会长之史实,因为一则《会志》第2期已见其入会题名:“14 Mr.Edwards,c.o.Y.M.C.A.Peking,A.Scott.
Eng.”(图5),二则史料证明1925-1927年间艾德敷正担任北京青年会总干事,作为北京邮票交换会依托地的掌门人、担任名誉会长堪称实至名归。
图6
艾德敷(Dwight W Edwards1883-1967,图6),1883年3月 25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其父担任宣教师60余年,双亲莫里斯和安妮爱德华兹(Rev. Maurice and Annie Edwards)毕生为主服务,是年高德劭的一对伉俪(图7)。1915年娶Mary E.Vanderslice为妻,她是一位以华北学院幼儿园培训总监身份、为中国妇女提供开创性服务的传教士。
艾德敷190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翌年获文科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日本东京教了一年英语便来到中国,1906-1946年间任职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抗战期间担任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驻华办事处主任,与燕京大学亦渊源颇深,他还长期致力于义赈救灾事业,并以此知名。194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47-1949年担任国民政府社会部社会福利司顾问。1949年离华返美,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此后还担任了几年救济领域的顾问,1967年10月4日病故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艾德敷在华业绩主要反映在下述四个方面:
图8
1.长期任职青年会,尽心尽职。1906年开始与格林在北京筹建基督教青年会,还参与创办北京华北协和华语学校,并在1913-1915年负责该校校务工作。通过开讲座、办学校、兴体育及社会调查和慈善救济等多种服务活动的展开,将北京青年会的事业推向高潮,1922年与格林同获中国政府三等嘉禾勋章。1937年作为中国代表团五成员之一赴印度参加第21届青年会世界大会(图8中),1939年被委任为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代理总干事(图9)。在华传教43年中渉足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及华北各地,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及书写中国字。上海战事后青年会以抗日救亡为工作重心:1933年青年会全国协会在北平建立了战时委员会,艾德敷担任副总干事,曾赴平津及热河前线考察实际情形;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时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华北区干事的艾德敷抵达天津青年会东马路会所,视察日军入侵时遭到破坏的情况,并与日军交涉,要求其承担战争责任并赔偿损失;同年7月,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记事——青年会艾德敷先生今日来会接洽,愿就海京工厂预备第三收容所;1941年早春在上海法租界汶林路(今宛平路)艾德敷的住宅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由艾德敷布置在沦陷区青年会的工作;战时,美国驻重庆大使馆还曾写信感谢艾德敷,能及时转告从宁波青年会获得的日寇轰炸丽水的情报。
图10
2.长期以义赈救灾为业,并因此而知名。1920-1922年,担任北京联合国际饥荒救济委员会的执行秘书。1921年11月16日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上海宣告成立,下设执行委员会,艾德敷被推举为首任总干事,之后历任名誉副总干事、执行干事、副会长、代理总干事、义赈救灾主任、农利股代理总干事。在其长达30年的义赈救灾生涯中,不仅为调查灾情足迹遍及江淮(图10,1931.10.6《申报》书影)、华北、西北、西南各地,甚至担当一线指挥,如1929年出任绥远萨托民生渠工程处处长、1931年江淮水灾救济中出任国府救济水灾委员会视察处处长。
图11
3.为战时援华服务社会救济及教育专业作出贡献。1942-1946年出任美国援华救济联合会驻华总干事,管理美国部分援华资金。以关注和支持民众教育为其工作重点,如1943年元旦亲莅重庆育才学校美术展览会场观展,1946年出席上海儿童福利设计会议(图11),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陶行知因拨款而相识相知。因成绩斐然,1943年3月获国民政府行政院褒奖(图12)。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于1945年9月8日举行茶会,招待在渝各国援华团体负责人,艾德敷被邀出席并作大会发言。1947年还获胜利勋章。
图13
4.燕大元老,奉献良多。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办于1922年,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驻华同学会的步济时(J.S.Burgess)、艾德敷等人倡建。1928年秋燕大应用社会科学研究院成立,艾德敷被燕大董事部委任为顾问委员会主席(图13,《燕京大学校刊》1929年第16期书影),1932年起成为燕大董事会成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京校园被日军封闭,燕大遂于1942年在成都复校,艾德敷担任第三副董事长。抗战胜利后他再度踏进燕大北京校园,1947年任驻校校董,1948年9月履职燕大校务委员会执行干事。返回美国后仍然情系燕大,1959年与成都燕大代理校长梅贻宝合作编出《燕京大学》一书(图15),2005年珠海出版社出版了刘天路的中译本。
艾德敷在华传教40余年,是民国时期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出一定贡献的国际友人,北京邮票交换会名誉会长之身份令邮坛关注并发掘这位社会名流的生平事迹。
参考文献:
1.张志和.京版报刊上的北京邮政[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杜玉梅.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的基督教青年会[J].北京档案史料,2006.
3.马骏昌.集邮回忆录[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4.List of Members[J].北京邮票交换会会志,1927(2).
5.[EB/OL].http://drs.library.yale.edu/HLTransformer/HLTransServlet?stylename=yul.ead2002.
xhtml.xsl&pid=divinity:012&clear-stylesheet-cache=yes
Biographical Sketch [A]. Dwight W. Edwards Papers, Record Group No. 12, Special Collections, 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
6.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N].申报.
8.[J].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
9.[J].燕大双周刊.
10.[J].燕京大学校刊.
——刊于《上海集邮》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