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本次邮展,个人感觉五框邮集的质量总体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一框邮集质量比以往略有下滑。笔者有幸参加了专题、开放、一框(专题、极限、开放)及原地类邮集的评审,现对部分邮集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希望能给邮集作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石油的来龙去脉》讲述从石油的开采到利用,并对整个工作链做了较为完整的展示,故事性强、专题和集邮知识丰富、素材品种多样化。纲要页中票品和前言有着巧妙的结合,“1859年,当钻机叩开地壳,震醒了沉睡千百万年的石油,人类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配以一件阿根廷石油钻机6连斜向漏印变体票,可以寓意“翻开新的一页”,也可寓意人类对石油的利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邮集在对部分票品的传统研究上做得不错,比如第16页一组委内瑞拉海上石油钻机不同面值和类型的试模印样、样票等;第17页一组阿根廷海上石油钻机不同的样票、印样、变体、实寄封;第39页利用一组葡萄牙石油冶炼设备分色印样描述冶炼场景等。在邮政用品的选择上,有较多与石油相关的早期广告邮资邮简、信卡、邮资封片等。各种变体票、早中期邮票也比较均衡地分布在邮集中。故事的描述符合逻辑,外观也不错。纲要页的标题书写方式,笔者觉得略有不妥,“石油”两字较大,“的来龙去脉”较小,容易被误解为主副标题。另外,最后一框邮品的份量略显不足。
《我的残疾兄弟姐妹》作者是一位残疾人士。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描写残疾人士的内心活动,残疾人士如何自强不息融入社会,社会如何来关心这个弱势群体。残疾人士要做一部五框邮集是非常困难、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健全人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这部邮集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受,虽然邮品的份量总体略显普通,但也不乏亮点,比如第3页的黑便士实寄封、第7页的“蔡伦‘前’字”、还有一些画稿、印样等。这部邮集的故事性很强,虽然邮品的份量略有不足,但能把有限的重要邮品合理分配在邮集中。存在较多收集难度不大的未经实寄的邮资封片,虽说它们的展示无可厚非,也符合FIP的要求,但若能用实寄封片来替换,更能获得评审员的肯定。对邮政用品集邮知识方面的描写稍显简单,若能写得完整些,也会获得一些加分。对于在素材上一时难于提高的邮集,一要注重故事性;二要尽可能把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写得完整些;三要制作规范、外观漂亮,这样对提高邮集的档次会有帮助。
《乐器之王——钢琴》是一个耳目一新的选题,似乎也是国内第一部这一选题的邮集。前言写得非常好,摘录一段:“钢琴——奇妙的键盘乐器、旷世的音乐大师、不朽的精彩乐章、大众的神圣殿堂”,几句话,把钢琴的形态、乐器的地位、曾经的辉煌、普及与经典表现得淋漓尽致。邮集通过钢琴的起源拓展到由此产生的钢琴大师,以及脍炙人口的钢琴音乐作品。历史上一些著名钢琴大师及他们的音乐作品的描述都在邮集中展开,故事性非常好,邮品的珍罕性也比较高。在纲要页中有一枚美国私人加印邮资片,一般来说美国私人加印邮资片上的图案绝大多数不是邮政部门印刷的,所以一般不宜作为有效专题信息来描述,在邮集中的使用要慎重(有FIP评审员提出1900年前的可少量使用),但作者巧妙运用规则来使用。规则允许纲要页上可以用邮品或非邮政意义的邮政用品,也可以用图片或其他印刷品,但一定要使用得合理,对邮集的展示有帮助。当然如果有更好的邮品那就完美了。
从第一框起就展示了大量的欧洲早期广告邮简、信卡等,还有一个马尔雷迪邮简上的多个钢琴广告,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好邮品,还有俄罗斯早期的广告邮简,从法国马赛Boisselot钢琴厂寄出的邮资已付史前封等,笔者看得眼花缭乱,大呼过瘾。在第54页到58页对肖邦的描写和展示中,素材非常精彩,有世界上第一枚肖邦邮票的3连实寄封(挂号加快件),有波兰肖邦邮票的画稿,有肖邦邮票的印样,有肖邦邮票的传统研究等,这种展示编排值得学习,笔者个人认为这部邮集是这次邮展中最好的专题类作品。在第75页有一枚一战时期德国的正规军邮免资片,片上印有“Feldpostkarte”,说明由军邮系统印刷发行,其图案都是有效信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有一枚片上没有印刷类似“Feldpostkarte”字样,而仅有一个类似文字(各国文字表达略有差异)的军邮戳记,那么这个图案就不是有效信息。
再说些笔者个人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第27页连续用了3个邮资机符志似乎不大妥当,可能被人理解为这部分内容邮品缺乏。二是第71页对朝鲜画稿描写“存世仅一枚”,一般来说正式采用的定稿都只有一件,可省去上述描写。三是第77页中国邮政加印片的色彩与整框色调不太和谐,建议可以替换。
《急救》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选题,全集围绕如何在急救过程中挽救病人的生命,首先通过邮品介绍了急救的基本常识,再说了急救事件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再把急救过程中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一展示,最后讲解了急救手段的发展和相关事项,故事性强,引人入胜。邮集的素材多样化方面比较合理,也有较多好邮品,比如第32页较为特殊的照相印样,第65页被采用的邮票画稿,第79页马尔雷迪邮简上的保险广告,第9、10页利用分色印样来描写心跳呼吸停止患者的急救过程,介绍了心脏复苏的方法。
总体编排较好,故事的衔接也合理,制作规范,邮品的分配也比较平衡,专题知识和集邮知识比较丰富。下面说一些不足,一是纲要页中的是图画明信片还是邮资明信片,因为没有集邮知识的描写,使人不知何物;二是封片叠放要做些改进,比如第2页二个邮资封和一张邮资片的叠放、第69页二张邮资片和一个邮资封的叠放都影响美观;三是第26页的美国邮资封,其图案一般都是私人加印,不是邮政部门授权,对这类邮品要考证,谨慎使用;四是从高要求的角度说,未实寄邮资封片较多,特别是第1框有9件,第75页的中非豪华张最好找件替代品,这类豪华张比较近期和商业化,如有较早期的豪华张则可以使用。
《拱桥》是第二次参加市级邮展,2015年笔者写过对它的评析(参见2015增刊),这次修改了十几张贴片,增加和替换了一些邮资封片、信卡、胜利邮件原件和变体票。总体变化不是很大,编排上亮点不多,虽也有些不错的素材,多样化和珍罕性方面也在努力,但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在素材“厚度”上及拱桥的专题知识上还要加强。邮集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部分贴片上专题知识缺乏,表现在贴片上有较大的空白,比如第21、25、32页特别空白,其他贴片上同类问题也较多,必须尽快改进;二是对有些邮品的使用目的看不清楚,比如第18页马尔雷迪封的使用一般人看不明白,封上的拱形物对拱桥的意义不清楚,最好用专题知识来说明。三是意大利AQ邮简怎么也联系不上威尼斯的叹息桥,写具体的桥必须有相关邮品来展示,而用一件与威尼斯地名有关的邮品来表达实体的桥梁似乎不妥。
《春天的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叙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讲到中国现代化之路,从中国梦讲到一带一路,立意很好,十分符合本次邮展的主题,故事性也不错,但在综合性邮展中,因缺乏珍罕邮品和素材不够多样化,仅以现代邮品来支撑邮集是难以获得好成绩的,这也是红色题材在竞赛性综合邮展中不可回避的软肋。
《说说鼓》是第三次参加市级综合邮展,笔者在2015年和2016年已写过邮集评析(见2015增刊、2016增刊)。这次作者对邮集的结构作了部分调整,把鼓的制作和结构部分调整到第一章节,这样更符合逻辑,但是邮集的份量增加不多,虽有一些画稿,但来源太单一,都是朝鲜画稿,且朝鲜画稿的总体评价并不高。从对邮集高要求出发,笔者个人建议:一要提高邮政用品的质量,现在邮集里苏联(俄罗斯)的邮资封比例较高,能否加入些其他国家的邮政用品;二是提高邮票素材的多样化,比如加入各种类型的印样、变体票等,以提高收集难度;三是已获镀金奖或以上就不要频繁参展,如果邮集没有大的提高,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以笔者自己的经历来说,《帆船》邮集只参加过一次市级邮展,也是获镀金奖,既已有了“走出上海”的资格,接下来做的应是不断提高邮集的竞争力,准备好了总有机会走出上海的。
《邮政在我们身边》主要说其不足的地方。一是故事性不强,从纲要上看就觉得只是邮政业务知识的罗列;二是贴片制作的外观不好,邮品的叠放太多,除了纲要页仅有3个贴片没有叠放,一眼看上去就觉得比较杂乱,对邮集的总体印象不利。贴片上的邮品要好而精,贴那么多邮品上去,反而觉得没什么好邮品,有充数之嫌;三是邮品总体上缺乏份量,大多数是现代邮品,素材的多样化和质量还有差距,实际上这个题材是有很多早期邮品的,以你这个纲要来说,世界上邮政业务方面的几乎所有精品都可以放到这部邮集里。比如第一章“万国邮政联盟”,仅这个题材就可以做五框,且里面精品如云,纲要里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好邮品存在,所以个人觉得做这个题材如果没有好的邮品来支撑就要考虑转变思路;四是纲要第二章“邮政业务”里的具体内容仅为包裹是欠缺的,邮政业务最基本的三个内容是信函、包裹、汇兑,虽说现代人们寄信、汇兑少了,但在21世纪以前,信函、包裹、汇兑是邮政的三大支柱产业。
《话纺织》邮集的故事性和结构比较好,邮集讲述了植物是如何演变为纺织品的过程和发展,是一个比较吸引人的标题。从结构上看,邮集基本上涵盖了纺织的方方面面,编排和外观都比较好,我认为是在大银奖里最好的一部专题邮集。这部邮集的不足之处也较简单,主要是邮品的支撑力度还不够,邮票素材的多样化还缺乏,早中期邮品的覆盖度有待提高。这部邮集在以前市级邮展中曾获得过镀金奖,但这次在专题邮集水平普遍较高的环境下,“实力”就显示出了重要性。
《道路交通运输及安全》是一部新作,主要讲述交通安全方面的故事,故事性、结构、素材多样性都比较好,也有较好的邮品。说些不足:一是从标题看,邮集的主线应是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似为次要,从纲要里看交通安全却是主线,除了第一章的7个贴片,其余都与交通安全有关,所以标题应该突出交通安全。作者的邮集报名标题是《陆上交通安全》,这个标题完全符合纲要,不知为何参展作品标题改了;二是重要素材的分布显得不平衡,第1框里有邮票画稿、早期印样、广告邮简、信卡等,觉得邮集非常有份量,但从第2框到第5框,相比就弱了很多;三是制作有欠缺,影响总体外观,比如第49页有3个信封叠放在贴片的下部。整部邮集里戳记邮品有125枚之多,特别是第5框里戳记邮品细数有31枚,而邮资机符志的大量使用,被人感觉作者缺乏这部分的邮品。在第11、28、29、46、47、61、69、71页里,邮资机符志都有3枚,显得邮品不足。
《中国集邮梦》是一部五框开放类邮集,虽然题目有点大,但总体来说编排得还不错。用3张贴片讲述1840年邮票的发行作为引子过渡到中国邮票的发行和发展,特别是新中国集邮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邮集中邮品和非邮品的比例也比较合理。在邮品的选择上也比较用心,比如黑便士实寄封可以代表世界上邮票的首次发行,客邮邮票代表着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中国邮政大权,大龙和小龙邮票代表着中国邮票的发行,解放区邮票代表着红色根据地邮票的发行,等等,非邮品中有马任全编著的《中国邮票图鉴》一书封面,《近代邮刊》页面原件,反映新中国早期集邮活动的书籍等,编排符合开放类邮集的要求。这里说一句,以往开放类邮集在邮品和非邮品的比例上;素材的选择与运用上,故事的逻辑顺序上做得都比较差,而笔者认为这部开放类是做得比较好的,尽管邮集本身还有可以提高之处,但总体还是到位的,希望其他组编开放类邮集的邮友好好学习一下。
这次专题一框邮集有29部,没有金奖,镀金奖有7部,银奖有15部,铜奖有7部,有老面孔也有新作品,下面对镀金奖和个别银奖邮集逐部评析,其他只做共性的评析。
《无声的世界》也是一部残疾人士作品。说的是聋哑人的世界,说的是他们与外界的交流,邮集的前半部说的是他们如何与人们的交流和参与社会交流,后半部讲他们引以为傲的精英人物和他们需要的关爱。邮集虽说没有亮点的邮品,但故事性较强,制作规范,条理清晰。不足之处是题目略显得大,如果说改成“无声世界的交流——手语”这样题目就小了,内容就以手语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手语方面的邮品包括盲文邮件等的收集难度还可以,可以用手语邮品配一些相关邮品来讲述一个手语的意思,比如第3页和第6页上各有个5连票,上面有5个动作,你可以把每个动作做一页并配相关邮品讲述手势的含义,也可以用两个动作表示一个复合的含义等,这样拓展也不难,但效果会非常好。
《汉服》讲汉人的服饰,汉人是中国最大的族群,人文历史非常悠久,其服饰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这部邮集的故事性和编排还可以,但因局限在“汉服”,所以要找早期邮品非常困难,能基本上用中国邮品组集到这个程度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作者也在力求规范地做。我想既然是讲汉人的衣服,那我们熟悉的中山装能讲吗?长衫马褂能讲吗?旗袍虽是满人的服饰,但汉人把它改良后已经成为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以上只是给作者一个拓展的思路,只有搞好拓展,才能有更多的邮品可以选择。
《荷花咏》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首先因为选题相对小些,其次编排也是围绕荷花展开,这样就产生了故事,虽说邮品总体亮点不多,但围绕荷花的故事讲得不错,中外邮品的搭配合理。这次邮展另有部一框邮集《菊花》,虽然也是一个小题目,但编排就没有围绕菊花展开,把伟人、文人等都弄进邮集,思路的差距导致结果的差距。
《汪、汪、汪,我又当值啦》这个标题很有趣,而且很好理解,是讲狗的邮集。邮集如果用狗做标题,那就显得题目很大,但作者巧妙运用狗的虚拟话语,把题目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讲狗在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这个狗的故事很有意思,用语诙谐,邮品的种类也不少,所以说选题是一部邮集成功的一半。当然好的选题还不够,编排上一定要围绕选题展开,不要青菜萝卜一把抓,要选择切题的邮品来组集。
《古典柱》是个西方建筑文化方面的题材,虽然题目稍大,但作为第一次组集参展也是不容易的。这部邮集的编排结构比较好,素材的运用也显得老练,早中期邮品的分配也很到位,外观上制作很规范,故事性稍欠缺,资料性痕迹稍强,如果能够结合人文历史拓展些围绕古典柱产生的故事,那就引人入胜了。
《一场篮球赛》是围绕篮球比赛的故事,选题很好,适合做一框邮集。编排很好,围绕一场篮球比赛来展开故事,用篮球的一些基本动作来拓展故事。素材的选择比较规范,但戳记类邮品的使用多了些,制作上需要注意的是邮品叠放形式最好减少些,叠放多了,给人感觉就有些乱。
《邮政》题目非常大,非常不适合做一框邮集,之所以能够获得较好成绩是在于素材选择和制作上相比银奖的邮集略高一筹。个人建议今后能用邮政业务的一个方面来编组邮集,否则就算再参加市级邮展对水平的提升是没有帮助的。
《邮说冬奥会》这部银奖邮集非常可惜,它的故事性比较好,素材的运用看了比较舒服,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选题。冬奥会是个非常大的选题,就算是“邮说”,冬奥会的邮品做个五框、八框都没问题,所以在一框邮集中选这个题目非常不适合。建议能否选冬奥会的一个比赛类别来组编一框邮集,就像前面的《一场篮球赛》,能否来场冰球赛?如果相关邮品太少,那可以通过场地、器械、人文来拓展,因为这些大选题的一框邮集,如果没能继续扩充到5框,是没有出路的。
这次获得银奖和铜奖的一框专题邮集有个共性的问题就是选题太大,素材不能支持选题,编排太简单,故事性上银奖作品略胜铜奖作品,制作上铜奖显得更差些。所以建议各位在一框邮集的选题上要小些;制作上要认真;素材上要提高;编排上要切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邮集的成绩就会有回报。
这次我参加评审的还有6部一框极限邮集和2部一框开放类邮集,其中2部极限邮集获得了镀金奖,2部获得银奖,2部铜奖。开放类是1部银奖,1部铜奖。下面对2部极限类镀金奖邮集和1部开放类银奖邮集做个评析,其他邮集的与一框专题邮集的共性问题差不多,就不再做评析了。
《人物素描画》这部极限作品故事性比较好,素材的专题知识很丰富,素材的选择上也是非常用心,基本上以中期素材为主,早期素材也贯穿其中,集邮知识的描写也基本到位,制作上也很规范,并以专题邮集的手法来组集,邮集看上去赏心悦目。邮集通过素描画主体、基本技法、写生手法、构思创作等方面的展示,使人们对素描画的制作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走进清真寺》的组集方式同《人物素描画》非常相似,也是专题邮集的手法,并以早中期素材为主,也有比较好的故事性,通过故事使我们了解了清真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T118〈今日农村〉发行探究》参加了开放类展出,但从开放类展品的角度来说是有欠缺的,因为除了4份文件(实际上只能算1份),其他都算邮品,达不到开放类邮集邮品与非邮品的比例条件。建议作者改成一框专题邮集,文件用第一张就可以了(邮政系统文件用一张是可以接受的),并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T118发行过程中的人和事,比如首日封画稿的创作过程如何,封片上的纪念戳有什么故事可以拓展,邮票上的签名和印章是如何获得的,如果以第一人称形式讲故事的话是很吸引人的。
以上我对参加本次评审的邮集做了简单的评析,再说个关于邮集奖级的问题。在邮展评审结果出来后,会有作者心里不舒服的事,“我这次奖级怎么比以前低,这次我还增加了部分好的邮品哦”。实际上这里有一个邮展中邮集整体水平的问题,评审中评审员都会按照评审规则来评审邮集,这也是道德水平的体现,如某次邮展中邮集整体水平稍低,在最后会对某些邮集评分做些适当调整,比如说某部邮集初评为78分,那会再看看邮集中是否还有闪光点,如果有的话可以酌情提高到80分,虽说是2分那就是提高一个奖级了。再如某次邮展中邮集整体水平普遍较高,那就不一定调整了,所以作者要正确对待奖级的高低。还有就是邮集多次参展,但邮集本身没有质量上的改变,而其他人的邮集质量提高了,你的成绩就有可能横向比较从80分落到78分了,那就降了一个奖级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你原地踏步,别人上去了,你自然就落下了。以上也是个人的感言与大家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