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让·巴蒂斯特·莫昂
去年初,笔者与刘佳维合作撰写了有关大龙邮票诞生140周年的论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刊登在《天津文献集邮》[1],全文刊登于台北《中华邮联会刊》[2]。文中提及法文《邮票》杂志(Le Timbre Poste)有关大龙邮票的报道。《邮票》是世界上最早的法文邮刊,它创刊时就报道香港邮票,随后又多次报道早期在中国发行使用的邮票和明信片。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与邮友在此分享《邮票》杂志及其早年刊登的涉及中国邮票的信息。本文所涉时间始于《邮票》的创刊,直至中国首套邮票诞生的1878年。
一、《邮票》的创办人、地点和日期
1.创办人
《邮票》的创办人是让·巴蒂斯特·莫昂(Jean-Baptiste Moens,1833.5.27—1908.4.28,图1)。他是世界最早的邮商之一,也是最早被誉为“集邮之父”(Father of Philately 出集邮家之一。他生于比利时西部一个古老的城市图尔奈,很早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和热情。1848年,作为一个15岁小男孩的莫昂就已经喜欢邮票和硬币。1852年起,他开始了从事邮票买卖的小生意,这也使他为日后编辑邮票目录打下了基础。1862年3月,他同妹夫及合伙人路易·费朗索瓦·汉修(Louis rancois Hanciau,比利时著名集邮家,1921年《世界卓越集邮家名册》签署人,他为莫昂出版的邮刊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合作出版了一本名叫《邮票收藏家手册》的邮票目录,这是比利时第一部邮票目录,世界第二部法文邮票目录。同年,他还出版了《邮票赝品》,用以提醒集邮爱好者:世上存有大量的邮票伪造品。1863年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文集邮杂志——《邮票》。此后,他还出版过多部有关邮票的著作,如《1840-1864邮票图鉴》和《邮票年鉴》等。莫昂还对毛里求斯“邮局邮票”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发表过有关文章,他经手了19世纪60年代后期由博查德夫人(Madame Borchard)发现的大部分“邮局邮票”[3,4]。
图2 1863年2月15日出版的《邮票》创刊号,图片来自网络
图3 1897年重新命名的《邮票和税票》月刊
《邮票》杂志于1863年2月1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创刊(图2),每月15日出版,全年12期为一卷,从1863年至1896年共出版了34卷(408期)[5]。首卷尺寸约13.5×8.5英寸(约34×22厘米)(对开),后改为约9.5×6.5英寸(约24×17厘米)。在1867年,尺寸不同的第1卷按照其后的统一尺寸重新排版印制,并加上标题页和目录。在总70期刊出12页马尔雷迪漫画封的图片。1897年第1期起,将《邮票》和《税票》合二为一,重新命名为《邮票和税票》杂志(图3),到1900年已出版了4卷(48期)[6]。至此,《邮票》和《邮票和税票》共出版了38卷(456期)。1866-1900年间,还出版过特刊,用过不同颜色的纸张[7]。
二、《邮票》多次报道在中国使用的邮票和明信片
《邮票》创刊时就与中国有缘,在第1期的右下角(图2框线内)刊出在中国土地上发行邮票的消息,即英国于1862年12月8日在香港发行邮票。随后,《邮票》还多次报道了上海工部书信馆发行上海大龙、上海小龙邮票和明信片,中国海关大龙邮票的印制、发行及研究等消息。
1863年2月15日出版的《邮票》创刊号就报道了英国在香港发行维多利亚女王像邮票,并在第3页配上图片(图4),其概要为:(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面向左方,邮票的左右两侧有汉字,(纸张)颜色为白色有光泽,彩色印刷,矩形,有齿孔。在邮票的顶部有‘HONGKONG’字样,而底部的‘CENTS’是面值(单位)。
《邮票》应是世界上最早报道香港发行邮票的外国邮刊之一。此后,还多次继续报道(表1)。
表1 《邮票》述及的香港邮票
日 期 |
卷号 |
总期号 |
页码 |
内 容 概 要 |
1863 |
1 |
1 |
7 |
不同面值(2、8、12、18、24、48、96先时)的刷色 |
1863 |
1 |
1 |
14、15 |
8月发行4、6、30先时邮票,带王冠水印 |
1865 |
3 |
26 |
10 |
橙色8 先时邮票 |
1865 |
3 |
28 |
25 |
所有面值的邮票色调或多或少偏深 |
1867.2.15 |
5 |
50 |
16 |
邮票的齿度为14 |
1867 |
5 |
51 |
14 |
香港邮票价格表 |
1868 |
6 |
61 |
1 |
Roussin给杂志社看了蓝色12先时邮票 |
1871 |
9 |
107 |
82 |
原朱红色的30先时票现用鲜紫色印制 |
1874 |
12 |
144 |
93 |
香港发行3种面值的税票,2、3、10元票及其刷色、纸张、王冠水印和15度齿 |
1876 |
14 |
168 |
92 |
M.K.给杂志社1枚黑色加盖 28 cents(斜体字,2行)/紫色30先时票 |
1877 |
15 |
173 |
34 |
香港将发行16先时邮票,尚未知刷色 |
1877 |
15 |
175 |
50 |
加盖“16 cents”(2行)/紫色18先时邮票,用于寄往万国邮联成员国的信函 |
1877.10.15 |
15 |
178 |
76 |
黄色16先时邮票开始使用 |
2.有关中国商埠邮票的报道
1865年1月15日《邮票》第25期出版,在第3页上报道了中国商埠邮票(图5),其概要为:“一家船运公司发行了供上海、厦门、宁波和香港使用的邮票,有两种面值:5分(朱红色)和10分(黄色)”。
这也许是世界上有关中国商埠邮票的最早报道,但现已被证实为假票[8]。
3.有关上海大龙、上海小龙邮票和上海工部书信馆明信片的报道
图6 《邮票》报道上海工部大龙邮票
1866年1月15日发行的《邮票》第37期第5页上,刊登了上海大龙1版票(两分银)的图片及文字说明(图6)。先对邮票进行了描述,然后介绍了上海及其历史。提到上海是在5世纪建城,1074年使用现名。还提及上海是根据1842年8月29日的“和平条约”(史称《南京条约》)对英国开放通商的,然后在1843年9月10日对法国开放,在1843年10月8日对其他外国列强开放。自从上海租界由外国人管理以来,成立了一大批欧美商行,还有欧洲和中国的银行及海运保险和火险公司的代理。
图7 《邮票》报道上海工部小龙邮票
1866年3月15日发行的第39期,对上海小龙1版票(图7)进行了报道,说邮票印版是在英格兰雕刻的,据说将取代上述第37期提及的(上海大龙1版)邮票之一,还提及“银两分”“银四分”、“银八分”和“银一钱六分”的面值及其刷色和所用纸张。
图8
1873年第125期的第35页首次提到了1873年1月1日使用的上海工部书信馆明信片(《邮票》称其为“Correspondence
card”),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还附上了此片边框的图案(图8)。这是上海工部局书信馆首次发行的明信片。其报道为:此片的正面共有四行文字,最上面印有“SHANGHAI
LOCAL POST CARD.”,下面印有“ISSURED TO
SUBSCRIBERS ONLY”,然后横线下有 “THE ADDRESS ONLY TO BE
WRITTEN ON THIS SIDE”,最后一行为“To”。背面印有“Note
for Receiver”等字样,然后有1厘米的空间,下有一横线,横线下有
“Shanghai…187…”字样,此片在白卡纸上用紫色印制,面值如未表明的话,为1分银(1
Candareen)。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