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为了一枚封上所贴带边纸的邮票,我将此封从网上拍下了(图1)。拍卖时得知,封中还带有信。几天后,快递小哥将封送到了我的手上。夜晚,在“半邮斋”灯下欣赏信封上难得一见的带边的邮票,同时将信从封中取了出来。
信是写在浅蓝色的横格纸上的,共两页,是用钢笔写下的,字迹很工整,一笔一划,不潦草,看得出,写信人在书写时气定神闲。我一字一句地将信读下来——
图2
“父母大人:一直等待您们的信,直到现在,似乎已经有二个多星期了。今天是法定的星期六,盼望着十多天,仰着头,内心焦灼,今天仍未见您们的信,何故耶,家中是否出了意外,实使我内心动荡不安。远居二地,未见只字,我心甚能(疑为“难”字之误——编者)平静。”(图2)
从信封上可知,这是远在千里的合肥动力机械配件厂的小吴(春林)写给上海南市区方浜中路贻庆街19弄18号老吴(家桢)以及母亲的。时间是1963年6月22日星期六晚10时半,在第二天寄发信件时,小吴特地在地址下面写上了“63.6.23”。邮局盖戳时间“1963.6.23.21”,旁边半个不太清晰的邮戳显示此信的落地时间是“1963.×.25.16”。
“上次发出的信可曾收到,什么时候寄的,已使我遗忘。其中,我是告诉您们因厂礼拜(厂休日——编者)星期三,因此希望给我的信,在星期日发出,我可在星期二收到(即厂礼拜六)。其余是一些日常生活和厂内琐事。是否在我上次来信中有什么不端,而使您们恼怒耶,心急,真想即刻又回家。
厂内的工作和五反运动仍是这样的频繁,时间是很少有空,除了厂星期六和日。由于今日未接来信,故在晚上学习散后,抓住这二小时的光阴写封信回家,到底为了何故,希勿瞒,见信即回。”
不知道写此信时小吴已经多大了,如此惦记家,惦记家中的老爸老妈,只是因为父母二个星期没有来信,就朝思暮想,乃至怀疑自己上次信中有“不端”而让父母“恼怒”,以致心急火燎地想即刻回家……该是一个多么懂孝顺而有担当的儿子啊!
“十八日收到了森妹的来信,谈谈个人的前途和一些因此而引起的苦闷,我想在明后天复信。
妹妹的事,我问了人事科已在二十四去信,约今天可收到。人事科是将妹妹的情况写了公函,主送中共上海市(委)精简办公室,抄送上海(市)劳动局、北京市清华人事处、(中共)北京市委、(中共)安徽省委精简办公室等等十多个单位,主要要求沪地设法帮助解决户口迁入。今午收到了她信,关于以上之事她已知。现要我去向人事科取户口,此事也有待明后天去试试办理,户口取到或不能,我即会写信给她。她的事也是令人不安的。”
妹妹的事令小吴不安,的确是有原因的。今天,户口的迁入和迁出已不叫什么事了,但在当年可是一个天大的事。从信中可知,妹妹户口的迁入要“麻烦”那么多的部门,别说办了,想一想就心烦。
“星期三的休假,我是整日在陈正先处度过。这次前去买了半斤大虾0.40元,一斤黄鳝0.60元。因他那里油、盐、酱油、味精什么都有,一天时间就这样烧烧吃吃聊聊、谈谈过去,以解枯寂。好在他一人一个寝室,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饭后一点半二人午睡,至四点起来又是忙烧‘煮面条’。如时间早便是听听矿石机,这样的休息已成了习惯。如果闷在厂内,思想上不知怎样了。”
小吴写信时的1963年刚刚脱离了“三年自然灾害”,“能吃上饭”“能吃饱饭”已着实不易了。从信中看,小吴的餐中有“大虾”、有“黄鳝”,属于极少数的“能吃好饭”的人了。0.40元加0.60元等于1元,1元在当年,可是能办许多事的大钱了(比如买下1963年全年发行的邮票),而小吴一顿就给吃了,或许,小吴是偶然为之。
“徐佩莉处,去信很疏,对我说来是比较冷淡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生活,我对(她)没什么希望和幻想,这是我考虑再三,最后的肯定。愿家中别为我操心过甚,常念于心而不安,惟事顺其自然,勉强是徒然的。”
突然间冒出来的“徐佩莉”让我想入非非,是女朋友?是未婚妻?信中没有说明,但“结局”让我不安。后来怎样了?现在又怎样了呢?
“母亲,您肾炎最近怎样,是否要(复)发,我很担心,希您要好好休息,家中之事能过去算了,勿烦心操劳,否则叫我在外,怎办。
我在外一切都很好,唯望勿念,最主要的能给我按时通信。”
小吴关心母亲的病情,劝告母亲“家中之事能过去算了”,通情达理之中又显得无可奈何“否则叫我在外,怎办。”能给他带来慰藉的,就是家中来信,且要“按时”,可见信对当年远方的人而言是多么重要。
“一件衬衫可曾做好,是否已去拿回,二双球鞋脚尖已串(穿),这次化了0.45元去补了,又可穿上一年,故鞋子可勿做。余文后述,希来信。
儿 春林 上”
又过了20年之后,小吴肯定听过一首歌,叫《新鞋子旧鞋子》,唱出了老年人、年轻人对新鞋子和旧鞋子的纠结,正直青春好年华的小吴不再纠结,已经脚尖露出来的二双球鞋“化了0.45元去补了,又可穿上一年。”这是贫瘠年代最真实的记录。
看完此信,我的心绪被信中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搅动得飞扬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写信人呢?一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吧。这是怎样的一封信呢?可以成为如何写信的示范样本了。
写信是要有时空距离的,时间要越久越好,空间要越远越好,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手段要越单一、越落后越好,比如只能写信。如此,信才能缠绵、热烈、深刻,以致语无伦次和歇斯底里,也正如此,信才好看,信如大戏,读信入迷。
现在的人大多不写信了,因为有了手机。交流的手段多元了、进步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似乎并没有缩小,比如,和手机中远方陌生的人聊得很嗨,而面对面的家人却视而不见。我们贪恋手机,却丢失了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比如,写信……
——刊于《上海集邮》2019年第3期,作者授权本博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