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先睹堂主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冯赐杭:缂丝

$
0
0

图1

我国养蚕、缫丝历史悠久(TP124),甲骨文中就有“蚕”字。有了丝,便有丝绸织造工艺(TP1251),刺绣、织锦等丝绸艺术品也就经劳动人民之手陆续登场,为美化中华民族的生活增添光彩。而缂丝也是一种驰名中外的丝绸艺术品,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誉。缂丝又写作“刻丝”“克丝”“尅丝”,海外有雅称“缀锦”“缀织”“织成锦”。所谓“刻”,并非缂丝工艺须采用雕刻技法,而是指缂丝工艺品的一个显著、独创的特点——织成的缂丝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部微微显出高低,恰如一丝镂刻而呈现的裂痕。宋人庄绰在《鸡肋篇》中记述:“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而貌似“刻”的艺术效果,是因为缂丝使用“通经断纬”的独特织法。也就是经线连续,纬线则断开,得一段一段拼接起来。缂丝成品的图案正反如一,和苏绣双面绣有得一比。缂丝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彩陶时期就已存在。我国已知最早的缂丝实物,是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腰带。考古学家考证,公元7世纪的舞俑曾围系着它。


图2

缂丝工艺复杂,制作周期漫长。据苏州一位工艺美术大师介绍,一件30厘米宽,1厘米高的缂丝精品,如果一个人来织,要化上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缂丝身价之高便可以想象。事实上,自宋元以来,缂丝就属皇家御用织物,非皇亲国戚不得享用。比如明清皇帝穿的龙袍,就多为云锦、缂丝制品。《红楼梦》第三回,展示了刚进贾府时林黛玉(T691)眼中的各式人物,其中王熙凤(T693;明信片,2)的衣着打扮是“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红楼梦》中记述缂丝的地方还有多处,如第五十一回:“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给了袭人。”第七十一回:“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是头等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奢华生活。


图3


图4


图5

缂丝虽然历史古老,但真正进入艺术领域,那还是在北宋时期的事。明初曹昭《格古要论》称之为“刻丝作”:“宋时旧织者,白地或青地子,织诗词山水,或故事人物花木鸟兽,其配色如傅彩,又谓之刻色作。”可见,艺人已完全将缂丝当作绘画来创作,据《清秘藏》统计,当时已经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大花”等数十个品种。象陶瓷绘图深受名家绘画影响一样,宋时缂丝作品也努力吸收宫廷院画的营养,“夺丹青之妙”,以摹缂名家佳作相夸耀。留存至今的南宋缂丝作品有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沈子蕃的《清碧山水》等,都是构图严谨,设色柔美的艺术珍品。明清时代,全国丝织中心在苏州、南京一带,缂丝工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唐寅、文征明、沈周等江南大画家,以他们名声远播的大作(T77231997544),在缂丝行业“吸粉”无数。如今,这些粉丝的摹缂作品也成了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 (20171755),用料考究(如地部利用捻金线织造),工艺精湛,构图饱满,画面喜庆。它出土于明定陵,系皇家故物。


图6

新中国成立后,衰落已久的缂丝织造枯木逢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扶持下,在“保护、提高、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老艺人重焕青春,新作品不断问世,《玉兰黄鹂》《牡丹双鸽》《鸳鸯戏水》《双鹅梅竹》等优秀作品令人眼睛发亮,赞叹不已。沈金水(18831967),苏州吴县人,毕生与缂丝相伴,技艺领先同行。他的作品艺术性极高,名声远播,《金地缂丝牡丹屏》《金地牡丹和平鸽》等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博古图》被中国人民邮政印上了美术明信片(6106),发行全国。2009年,“缂丝织造技艺”作为“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资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的2006年,它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242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