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是南海边的一座海滨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在首批“湛江八景”中,“东海旭日”(东海岛)、“南三听涛”(南三岛)、“硇洲古韵”(硇洲岛)就与海岛有关。与前两者不同的是,硇洲岛是广东省最大的火山岛,也是湛江市唯一一座边防海岛,只能通过渡轮才能登岛。
出发硇洲前,我在湛江集邮公司加盖了“硇洲灯塔”风景日戳(图1)。细心的邮友立马发现了其中的端倪——“硇洲灯塔”的“硇”字,被刻成了左“石”右“匈”。其实这是“硇”的异体字,在它的背后还有一段历史。
硇洲古称“硭洲”,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宋端宗赵昰被元兵追击,率领数万朝臣兵马退驻硭洲。次月,赵昰病死,陆秀夫、张世杰等臣子力捧端宗年仅8岁的弟弟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并在硭洲岛安顿下来图谋复国。赵昺见硭洲岛遍地石头,于是下令官兵筑石墙、建行宫,利用石头作为掩护来抵御元兵。而北方游牧民族在古时候泛称为“匈奴”,于是群臣以石头能抵抗蒙古元兵为寓意,授意赵昺下旨“以石击匈赐为硇”,将硭洲改名为“硇洲”。
从湛江市区乘坐客运班车到东南码头,再转渡轮抵达硇洲岛,一路需时近两个半小时。登岛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三轮摩的司机首先载我们前往风景日戳上的硇洲灯塔。
图2
眼前这座横跨三个世纪的硇洲灯塔(图2),同伦敦灯塔、好望角灯塔一样饮誉世界,然而它的诞生却见证了广州湾(湛江市的旧称)被法国殖民历史的开始——为打通海上通道,进一步掠夺我国资源,法国殖民主义者在硇洲岛招募石匠修筑灯塔,以便引导船舶进入广州湾港口。灯塔由法国人巴比亚·本纳德和特罗尼设计,于1899年动工兴建,在塔基处的一块石碑上标注了建造年份等字样。硇洲灯塔高23.2米,塔身由400多块当地人俗称“牛肝石”的玄武岩修砌而成。图3是一枚在广州湾殖民时期发行的硇洲灯塔明信片,发行时间约为1906年。
图4
世界上仅有的两座水晶磨镜灯塔,其中一座就是硇洲灯塔——它的灯座采用高纯度的铜质材料打造,163块天然三棱水晶片组成了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线反射架体,架体中间悬挂水银灯。灯光由校镜片折射成平行光束,投射在海上,射程能达到26海里。图4是湛江市对外宣传小组办公室1989年印制的一枚硇洲灯塔明信片,从这个角度拍摄的灯塔,远处是一片大海以及隐约可见的几艘小船。
硇洲灯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至今仍是渔民深夜归航的“引路人”,出于对塔内灯架的精心养护,游人不可登上灯塔。
图5
离开灯塔,我们来到了那晏角。站在那晏角的高处远眺,我们被宽广无垠的大海所折服,被形成于数十万年前的火山地貌所着迷(图5)。紧接着我们探寻了宋代遗迹,见识了相传是宋端宗兵退硇洲岛时留下的“宋皇井”(图6)。
图7
岛上的硇洲邮政支局(图7)是湛江市唯一一所不直通陆路的海岛邮局,盖戳留念是我们旅行清单上必须完成的重要一项。邮局由一位20多岁的小伙负责打理,他热情地招待着我们的到来,并用心加盖了每一枚日戳(图8)。
我憧憬着未来某天,能在灯塔系列邮票上一睹硇洲灯塔的风采。如果能发行《中国海岛》邮票的话,愿美丽的硇洲岛能成为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