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多哥: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斗争(2014)
真的是一张死神脸,万万没想到……还是扛不住被吃……这生生世世的努力,终究还是错付了……
2020年的春节,武汉注定难忘。一场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肺炎疫情,伴随着春运的“大迁徙”,从武汉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地,并引发全球关注。
1月9日,专家组初步判定本次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12日,国家卫健委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享这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6日,WHO在其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在中国武汉爆发的疫情,对全球构成了“高风险”。2月11日,WHO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武汉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corona(冠状),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年份。随后不久,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将新型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V-2,并认定这种病毒是SARS冠状病毒的姊妹病毒。
研究表明,SARS-CoV-2的基因比对显示,它与舟山蝙蝠的类SARS样冠状病毒相似度最高,为88%;与云南菊头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状病毒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2%。大量前期研究认为,蝙蝠疑是SARS-CoV-2的源头宿主。
一时间,蝙蝠这个奇特的生物成为了热点,人们谈“蝠”色变。蝙蝠在病毒的生物链里地位非凡,近千种的蝙蝠共携带137种凶险无比的致病性病毒(其中人畜共患病毒61种),被称为“大自然的活体病毒库”,是真正的病毒之王。许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都被证实为蝙蝠。比如埃博拉病毒(图1)、梅南高病毒、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Tioman(马来西亚岛屿)病毒、马尔堡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图2),还有汉坦病毒,拉沙病毒,狂犬病毒(图3)等,都已证实蝙蝠为最初的病毒“元凶”。
谈“蝠”色变,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能力引来如此多的可怕病毒青睐?在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蝙蝠,了解蝙蝠,更好地保护好自己,下面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蝙蝠的种类和生活习性。
图4 爱沙尼亚:大耳蝙蝠(2008)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图4),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图5),现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其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最多。我国约有81种蝙蝠类动物。
翼手目分为两个亚目: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又称食果蝠和食虫蝠。大蝙蝠类分布于东半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体形较大,身体结构较原始,多以水果为食(图6,原图37),目前只有狐蝠一个分类(图7),如著名的马来大狐蝠,体长20至25厘米,展翼幅度最大可达1.83米。小蝙蝠类分布于热带、温带地区,体型较小,身体结构的特异适应更为显著,主要捕食昆虫(图8,原图38),也有食肉和血的,还有与大蝙蝠亚目食性相同的成员。小蝙蝠亚目包括菊头蝠科(图9)、蹄蝠科、叶口蝠科、吸血蝠科、蝙蝠科等10余科。蝙蝠科约有300多种蝙蝠。蝙蝠的脖子短(图10);胸及肩部宽大,胸肌发达(图11);髋及腿部细长(图12)。胸骨具有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图13),这些均与其特殊的运动方式有关。它们非常善于飞行(图14),但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图15),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图16),起着平衡的作用。
图17 格林纳达:翼手目蝙蝠
蝙蝠的颜色、皮毛质地及脸相也千差万别(图17)。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图18),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色调较浅(图19)。栖息于空旷地带的蝙蝠,皮毛上常有斑点或杂色斑块,颜色也各不相同(图20)。
蝙蝠的翼是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图21)。除拇指外,前肢各ia指极度伸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的踝部。拇指末端有爪(图22)。多数蝙蝠于两腿之间亦有一片两层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肤构成(图23)。蝙蝠的吻部似啮齿类或狐狸(图24)。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动灵活(图25)。许多蝙蝠也有鼻叶,由皮肤和结缔组织构成,围绕着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动(图26)。据认为鼻叶影响发声及回声定位(图27)。
蝙蝠通常喜欢栖息于孤立的地方,如山洞(图28)、缝隙、地洞(图29)或建筑物内,也有栖于树上(图30)、岩石上(图31)的。它们总是倒挂着休息(图32)。它们一般聚成群体,从几十只到几十万只(图33)。几乎所有蝙蝠均于白天憩息,夜间觅食。这种习性便于它们侵袭入睡的猎物,而自己不受其他动物或高温阳光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