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晴川阁(图1),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汉阳龟山(古名大别山)禹功矶上,与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隔江相对,是一览长江、汉江交汇胜景之佳处。其名取自唐崔颢《登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图2)。因其具有独特的气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
图3
图4
禹功矶为龟山之首。据地方志记载,相传大禹(图3,PP31)治水时,疏江导汉,使江、汉在此交汇,朝宗于海,治水功成。后人为了颂扬大禹的德绩,将此矶命名为禹功矶。历史上,禹功矶突兀江中,危石壁立,与黄鹄矶(原黄鹤楼所立之石矶,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隔江相峙,呈“天连吴蜀,地控荆襄,接洞庭之混茫,吞云梦之空阔”之势。毛泽东于1927年作《菩萨蛮·黄鹤楼》(图4,文7-14)有“龟蛇锁大江”一句,即指这两个石矶控扼长江、自古为天然屏障。
图5
禹稷行宫是大别山禹功矶上的主要建筑之一(图5,画面中部呈现的山门、三孔拱券牌楼门及其后宫宇式建筑即为禹稷行宫;最左侧建筑为水上救生、打捞机构敦本堂;右侧临江建筑为晴川阁),又称禹王庙、大禹庙。最早由南宋司农少卿张体仁于绍兴年间(1131-1163年)监建,后为祭祀大禹之地,历经毁、建。元大德八年(1304年),成帝命翰林学士林元撰《大别山禹庙碑记》,记述大禹治水之功德,从此,祭祀大禹成为政府行为,历代地方官“岁时致祭”。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修建,1984年修葺一新。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晴川阁建成后即成为游览胜地,享有“三楚胜境,千古钜观”之盛誉。因其立于自古为“郢城声援”、“鄂城外护”的禹功矶上,因此又是一处军事重地。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禹王庙改建到晴川阁旁,易名“禹稷行宫”,与晴川阁共同构成一组纪念大禹的建筑群体。至此,晴川阁纪念、游览、军事等功能益臻完备,呈现“巍然高阁翼其上,七泽三湘同如望”的恢宏气派。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江苏武进人毛会建(字子霞,曾为乐昌令)在晴川阁周围补植树木,又摹勒南岳衡山岣嵝碑,刻石立于禹稷行宫旁,使晴川阁景致以及文化内涵再度提升。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龟山成为战事双方争夺的要地。炮火之下,晴川阁遭到重创,建筑主体虽未全毁,但廊柱碑石支离破碎,清雅环境不复前观。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