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笔者对古琴台心仪已久,源于2006年9月发行的2006-22《古琴与钢琴》第1图的背景为武汉汉阳古琴台(图2)。2015年7月某日,笔者冒酷暑乘轨交4号线到钟家村站,沿鹦鹉大道向北,再向西转入琴台大道,总行约500米来到“天下知音第一台”的古琴台(图3)。这里东首是巍巍屹立的汉阳龟山,北面是明澈如镜的月湖,一片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图4
古琴台三面环水,像一个湖中半岛。迎面是竖立在11级台阶之上的一座彩釉瓦顶的门厅(图4),额书“古琴台”三字,典雅秀丽。这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者杨守敬手书。台前右侧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大型浮雕墙,刻画了两千多年前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
图5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1796年),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据《吕氏春秋》、《列子》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于该处偶遇樵夫钟子期,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视子期为知音,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不料,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2013-15《琴棋书画》第1图“高山流水”(图5)表现的就是这一“知音”的典故。
图6
古琴台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湖景相映,幽静宜人,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图6、图7)。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图8
进门厅往北,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题字的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表现出高超的雕刻技巧。照壁东侧有一门廊,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书法家米芾之手(图8)。
图9
进门后即为曲折精巧的琴台碑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迎面便是诗、书双绝的宋湘题壁诗。宋湘是广东梅县人,曾任湖北督粮道台,清道光六年(1826年)暮秋,他年已七十,因眷恋琴台,前来一游,眼观湖山胜景,心追先贤遗迹,不禁感叹不已,欲挥毫吟诗。因当时随员未备大笔,他即束竹叶代之,饱蘸浓墨,挥洒如椽,直抒胸臆,其才能风流,跃然壁上:“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无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万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题诗,吾去唉 道光六年正月岭南宋湘题”(图9)。这首竹叶书《琴台题壁诗》其势如龙蛇游走,酣畅淋漓;其辞更是磅礴大气,令人叫绝!既有文学价值,又是难得的书法珍品。董必武、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十分喜欢,嘱托身边工作人员把宋湘题刻拓片带回去观赏。
邮票右边背景图表现的碑刻是此诗右起的第2行至第8行,即“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传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
图10
再往前,便见到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图10),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立方形石碑,高1.75米,碑上刻有米芾所书“琴台”二字,台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的浮雕图,镌刻十分精美,为清代遗物。1992年9月6日武汉市邮政局启用“琴台”风景日戳(图11)的图案就是此“琴台”石碑和汉白玉石栏。
图12
琴台北便是古琴台的主体建筑“高山流水”殿堂,即琴堂(图12),又名友谊堂。单檐歇山顶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积306.28平方米,堂前有抱厦,四周有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梁画栋,金碧辉煌。抱厦檐下橘红色的“高山流水”横匾取自宋湘题壁诗。
琴室东房正中挂有一幅明清界画《古琴台全貌图》(图13),经仔细辨认,原来邮票左边背景图选用了这幅作品的局部。界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指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也称“宫室”或“屋木”。与其他类型的中国画不同,界画的表现对象主要是建筑,所以一般需要用界尺引笔以使所画之线横平竖直,要求准确、细致和工整,故名“界画”。
《古琴台全貌图》是嘉庆年间湖广总督毕源主持设计的古琴台工程效果图,距今有近两百年历史。作画人为清代南阳陈敬翔。现在的古琴台格局正是以此古画为蓝图修复。古画左侧为雕塑馆,紧邻雕塑馆的是印心石屋。琴台位于古画中央,右上侧为高山流水大厅,其右下角为子期亭。古画中间最上方为沧浪亭。
邮票左边背景图表现了古画的右半部分,即“印心石屋”照壁东侧有“琴台”门额的门廊和“高山流水”殿堂。
古琴台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