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跳龙门[HP2009(20)Y,图1]或被称作鱼跳龙门、鱼跃龙门[HP2011(3)Y,图2],它是汉代就有流传的神话故事,而河南孟津则是该神话最热传的发生地。《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汉代辛氏撰《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东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遂化为龙矣。”唐朝编辑的《艺文类聚》也有相关记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积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鳃龙门。”后来,鲤鱼跳龙门就用来比喻科考及第、金榜题名,并逐渐成为升官加爵、前途无量的象征。有时也用来代指勇击逆流,奋发向上。
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有多个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还被唐代大诗人李白(J92—1)写入诗中:“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该故事是说一群本居河南孟津黄河的鲤鱼,欲去龙门观光,但千辛万苦游到龙门水溅口,却被龙门山挡住了前程。一条大红鲤在伙伴们犹豫之际,自告奋勇,愿作先锋。它纵身一跃而上,从此凡鱼化为神龙。在其鼓舞下,众鲤纷纷奋力跳跃,凡跳上龙门者皆成龙。而大多数都重重地摔在龙门山前的石头上,额头从此落下黑疤——即李白诗中的“点额”。直到现在,“点额”还是黄河鲤鱼的特征之一。
图3
宋代陆佃《埤雅·释鱼》云:“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跳龙门之所以选中了鲤鱼,是因为鲤鱼乃我国传统吉祥物,且为诸鱼领头。李时珍《本草纲目》(纪33—4)引诸弘景的话说:“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如民间艺术中的“连年有余(鱼)”,出场的一般都是大红鲤鱼(2012—7—1极限片,图3),鲤鱼形象在我国民间之受热捧,由此可见一斑。
图4
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品,如丝绸、陶瓷(T166—5,图4)、年画、贺卡、窗花、绣球(2016—33—2,图5)等热门吉祥图案。或跃鲤、龙门并呈,或只有美丽刚劲、奋勇上跃的鲤鱼形象(HYK201203,图6)。跳龙门的鲤鱼为人们献上美好的祝福,不但受汉族民众喜爱,而且得到少数民族群众追捧。民间工艺的“鱼化龙”题材,也应该源于鲤鱼跳龙门的神话。
图7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也被古今作家采用为创作素材。相关诗作除李白的之外,还有不少,如与李白同时代的章孝标的七绝《鲤鱼》:“眼似真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沈。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现代童话作者金近创作的《小鲤鱼跳龙门》还被邮票设计师搬上了“国家名片”(2000—15,图7)。这套邮票通过“鲤鱼奶奶讲故事”“小鲤鱼找龙门”“螃蟹大叔的帮助”“小鲤鱼跳龙门”“燕子大婶捎信”5个画面,生动有趣地展示了一群勇敢的小鲤鱼,为追求理想的家园和幸福的生活,而齐心协力,不畏险阻,顽强拼搏,永往直前,勇跳龙门。
——刊于《上海集邮》2019年第2期
作者授权本博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