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
《太阳帝国》这部斯皮尔伯格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取景,不少市民还当过群众演员的电影尽管毁誉参半,但在很多人的心里仍留有深刻印象。笔者对上海日据沦陷期间欧美侨民在龙华集中营里生活最初生动的印象也来自于此。欣赏影片之后,笔者一直希望能够收集到与这段历史有关的原物。
笔者最近有幸在eBay拍得一枚和龙华集中营有关的信封(图1),欣喜之余在此和大家分享这段记载在信封上的特殊历史。乍看只是一枚不起眼的美国军邮封,军邮戳编号为290号(封背,U.S. ARMY POSTAL SERVICE, A.P.O. 290)。据1996年美国Jim Forte和Richard W. Helbock编写的《二战美国军邮局邮戳价格目录》记载,290号军邮局于1945年8月31日至同年12月31日驻扎在上海。仔细审视后,在军邮戳下还能找到一个紫色的长方形戳,上有“Internee mail free of postageShanghai P.O.” (集中营盟侨难民邮件免资,上海邮局)(图2)。封背上写的通讯地址是上海龙华。
图3
据《申报》1945年9月8日记载:“便利沪渝美通邮 设临时收邮处驻华盟军当局,为便利本市人士与重庆及美国各地通邮起见,特与上海邮政管理局合作,于国际饭店楼下,设立临时收邮处,专收此项邮件,邮费概依邮局规定办理。至于集中营内之盟侨及欧籍难民之邮件,可免收邮费,但须其主管当局代表盖章,以资证明,该处办公时间为上午九时至十二时,及下午二时至四时。”(图3)
图4a
上述报道说明,此项业务的开通是为了上海、重庆和美国各地间的通讯便利,但实际经过这个临时收邮处的邮件寄达地远不止美国。笔者所见该免资戳的最早使用例(图4)即寄往欧洲。该封于9月5日,从上海寄往伦敦。封背盖1945.5.9上海邮政总局实线三格戳,正面盖八角形“A12”英国邮政检查戳。经笔者观察,其中寄往美国和日本的封大多经过290号美国军邮局,而寄往英国及英属地(如新西兰、加拿大)的封大多盖有A12号检查戳。
寄件人
笔者所藏这枚信封的背面封舌上写有“From A.C.Orchin, 20/143, Lunghwa, Shanghai(自A.C.Orchin,20/143,龙华,上海)”。据1919年《伦敦宪报(London Gazette)》记载,这位Orchin先生曾是英国皇家飞行队的飞行员。除了注明寄信人的通讯地址在龙华外,寄信人还标注了用斜杠分开的数字XX/XX。在笔者所见的该免资戳使用例中,发现几乎通讯地址为龙华集中营、盖有免资戳的信封都写有这样的一组数字。不难揣测这很可能是龙华集中营内房间的编号。
龙华集中营亲历者白丽诗的英文回忆录《上海男孩,上海女孩》中的记载证实了这个揣测。他在回忆录和日记中记述:上海中学龙门楼称为F楼。被关押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了人身自由,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以及拳打脚踢的折磨。人们被按照国籍和进入先后编号、佩戴袖标,美国人是A,英国人是B,白丽诗当时的编号是「22/228」(“我们全家的编号是:22/225 爸爸、22/226 妈妈、22/227 迪克、22/228 我”)。由此可见,斜杠前的是房间号,斜杠后的是具体关押者的编号。有的外侨在被释放后的几个月里还没有找到新的落脚地,只能使用原集中营作为通讯址。
除了龙华集中营,笔者发现使用该免资戳的还有浦东集中营(图4)、闸北集中营等侨民所寄的信封。由于龙华、浦东的人数最多,故如今发现该两处集中营侨民寄出的信封也最多。
戳型
笔者将历年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和拙藏信封共15件使用例互相对比后发现,该免资戳有紫色和红色两种。另外,紫色戳中后期有左读汉字“郵局”的双语戳(图5)。以笔者目前所见来看,无汉字戳使用较早,时间跨度为1945年9月5日至10月31日,即整个该免资邮史的时间跨度;有汉字戳较晚,时间跨度为1945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
《申报》虽未记载该免资寄递集中营盟侨邮件至何时结束,但根据290号军邮局于12月底撤离,可以大致推断此项免资服务至晚在1945年年底已经结束。